今天阅读了余华的《活着》。
作者听到了一手美国民歌《老黑奴》,歌曲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的打动了余华,创作了《活着》这篇小说,讲述了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老农民福贵一生苦难的故事。
我是一口气读完的,他用第一人称讲述了这个故事,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温暖的夕阳下娓娓道来,让你情不自禁跟着他的讲述走进老人的人生轨迹,无法停止。
作者写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从而告诉人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生活绝不仅仅只有苦难。你所看到的别人的苦难,于他而言,或许在苦难的生活中也充满着幸福和快乐。就如同文中福贵始终相信自己的妻子是最好的妻子,自己的子女是最好的子女,那头叫福贵的老牛是最好的老朋友一样,生活总是有平静温和的一面,这一切过程让福贵知足。
这让我想起一个孩子,父母双亡,身世糟糕的不能再糟糕,自幼跟着外婆也是辗转流离,但是你却在她的脸上看不到什么忧愁,可能她在为今天的考试成绩进步而欣喜,或者为朋友之间的聊天话题而开心,反正你绝看不到你所想象到的苦大愁深的样子。
或许这就是生活本身该有的样子吧。你所看到的别人的生活绝不仅仅是苦难,一定有一丝甘甜在里面,只要他细细品味,一定能知道个中滋味。就如贫贱夫妻,虽粗茶淡饭,但相依相伴,不离不弃,也虽苦尤甜。
有人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的确,我们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人世间存在,有几人不为生计奔波?自古如此啊。前几年网络很红的“杜甫很忙”,其实杜甫真的是一直很忙,忙于生计,他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填饱肚子而四处奔波。公元754年,杜甫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杜甫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谋生。而更为可悲的是公元759年,杜甫1年间就迁移了4次。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再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波之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就是他困窘不堪时候的期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定是切深体会有感而发啊。但是即使这么困难,杜甫一生还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他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现实主义的诗篇被称为“诗史”,对后世影响深远。
生活的苦难本身并不可怕,怕是苦难摧毁了好好生活的意志。灵魂的纯净自由一定能够战胜生活劫难的围追堵截,杀出一条血路,走向光明。
最后用泰戈尔的诗句结尾吧——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