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罗曼蒂克消亡史》,好久没有看过这样让人回味的国产片了。(虽然从此我对寿司&和式木门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感)
导演说这是一部拍给下个世纪人看的电影。
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含义,每个镜头都是下一情节的伏笔。这世界上最柔软的是人的内心,最残忍的也是。但追根到底,每个人善或恶,好像都在情理之中。善良是因为对这世界的仁慈,邪恶是因为太放纵自己的欲望,一心想去征服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但目睹折每个角色经历的绝望又感觉不到悲伤,每一刻都很清醒的提醒自己:我只是在观望。因为意识到每个结局都是必然,对各个角色,对那个时代。
如果小六在渡部掩埋司机和赵先生尸体的时候按下握在手中的枪呢,如果一开始她不提出和大老板离婚呢。三年的圈养,人生里只剩下make love 和吃饭,可不就是她之前一直期待的“不再全是人的世界”?但为什么交融时空洞的瞳孔里还有两行泪流出?
如果说之前拿枪对着渡部时没有开枪是因为恨得不够深,那么跟结尾故意设局引他走出俘虏区毫不犹豫的杀死他真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唉,女人果然都是感性动物。
““喜欢上海就喜欢吃上海菜,不喜欢重庆就不喜欢吃重庆菜。人喜欢哪个地方,就自然会喜欢那个地方的菜。”如果3年后吴小姐没有说出这句话,陆先生还会怀疑口口声声宣称自己是上海人的日本亲妹夫其实就是日本奸细吗。他杀了自己的儿子,但自己又把他的两个儿子(也是自己的俩外甥养大)。在战俘营,渡部向认罪书上啐了一把口水说,“呵呵,我就知道没杀死你是正确的,你把他俩养这么大了。你是不会杀死他们的”
然后下一个镜头就是渡部目睹小六开枪杀死了自己的大儿子。
他懵了。
其实他不知道,死的并不是他儿子。他说的对,陆先生不会杀死自己的亲外甥。
这个千疮百孔动荡不安的时代造就了他杀人如游戏,但他心中一直保留着最柔软的地方。对王妈,对小六,对自己的亲外甥。还有,对这个无力改变的时代。
镜头一转,曾经暗香疏影的豪宅如今杂草横生、了无生趣。站在大堂中央的陆先生在夕阳余光中显得这样孤独寂寥。赴港的安检,对摘帽、举手的特写,可不就宣称属于他的时代最终一去不复返了。是的,他投降了,向一路的杀戮,向过往的一切,向曾经那个罗曼蒂克的时代…
除了拼接的剧情和跳跃的时段,这个电影同样引人的还有特属上海的得体。精致的点心和早点,考究的晚宴&永远打扮入时的女人。如果不是因为战争,这一切多美好。
还有――没有战争的此刻,暗黄灯光下不急不躁的码字&室友偶尔的呓语让人觉得好安然。晚安,曾经罗曼蒂克的上海。晚安,曾经动荡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