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我过得特别地忙碌。
报了三个不同主题的训练营,分别是时间财富课程,日更写作训练营,财富大升级,还有维库上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每天除了完成训练营的学习任务,还有全职工作,回家后当妈妈,
除此之外隔一周需要制作日更营课程的思维导图,提交给课程运营负责人。
另外,对于自己所学习的课程,都给自己设置了绘制思维导图的任务。主要是为了确保自己学习完成,并方便后续用到的时候能快速地提取知识点。
于是,每个工作日的任务清单是这样的:
通勤听音频课(理财类课程)
提前到办公室听365日更营的课程,并打好导图的草稿;
早上上班间隙绘制电子版的课程思维导图;
午休写文章,周一到周五每天1000字;
开车下班后,就是陪伴宝宝的时间
等宝宝睡着了,参加训练营的微课,并制作思维导图
……
感觉每天都过得特别累,就像消防员一直在赶场子救火一样。
但我就是自虐型的摩羯座,还总是为自己的隐忍而小骄傲。但是,坚持了3个月,简书的文章不温不火,学了的课程知识也没有时间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我不禁又再次迷茫。
在时间财富课程的教练电话中,张老师提到了一句话,让我开始自省:
“你看有些人,TA们虽然没有写作,但却能活得很精彩。”
那一刻,我才真正开始思考,什么对于当下的我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在剽悍读书营中,老铁分享了这本书《少做一点不会死》,我第一时间下单买了。
习惯了快节奏,被多任务驱赶的我,开始厌倦了这种状态。在书里,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一直被多任务的无效努力给控制了,我根本就没有好好地想,怎么改变现状?没有想法,行动上只会继续保持惯性。
作者里奥成功地从一个负债累累、压力巨大、体重超标的普通人,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他在书中提到的秘诀就是“少即是多”。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我们都在讲求效率,短时间内赚更多的钱,学更多的技能,虽然很多东西都不是当下需要的。但只要自己一直有事做,就用自己很努力的错觉来麻痹自己,拒绝独立思考。
想做的事情很多,想学的技能很多,能做的事也很多,但是时间却只有24小时,即使我们不吃不睡,也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
唯一的秘诀就是对自己的欲望进行删减,找出自己当下的重点,做回报最大的事情。
001让你持续获得认可
002从长远来看,能让你赚很多钱
003对你所在公司的营业收入、品牌塑造、拓展业务范围等方面都有好处
004改变你的职业道德轨道或者让你升职加薪
005让你个人生活发生重大改变
比如说,在网络上写出爆文,打造品牌;
比如说,提升一项小众领域的技能,学习市场营销和新媒体运营;
比如说,成功减肥,改变个人形象,为自己获得第一印象加分……
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有哪些可以借鉴?
里奥介绍了简单高效的6大原则:自我设限 抓住重点 化繁为简 集中精力 养成习惯 小处着手。
1.自我设限
很多人都听过这本书《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但很少人能真正想到这一点。为什么要给自己设限呢?因为不管怎样,我们一天都只有24小时,而没有了时间,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
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
醒来在床上刷一下微博;
到点了,匆匆忙忙地起床;
上班的通勤路上打会游戏或者听会歌;
匆匆忙忙地应付工作,老板临时安排个会议,同事临时让帮忙找个文件;
稍有空隙,拿出手机刷一下朋友圈;
下班了,到家就葛优躺,顺便打开电视机;
等到快12点了,还是放不下朋友圈……
一天24小时,完全腾不出半小时来做一点可能改变自己生活的事情。
累吗?累!这样一天下来,有成就感吗?很少,或者几乎没有。
再来想想少即是多这个原则。所有这些事情时候是都必需地做?有什么事情即使不做,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可以看看这几点:
能不能减少查看邮箱的频率?
能不能删减部分日常任务?那些常规化的工作能不能通过设置流程,减少环节?
朋友圈提供的价值大吗?如果不大,能不能不刷,或者只允许一天刷10分钟?
办公桌上的物品能不能减少一点,节省查找文件的时间?
养成自我设限的方法:
(1)分析你当前做事的频率(某件事你每天做多少次),然后根据理想的状态设定限额。
(2)做一个星期的实验,看看这个限额适不适合自己。
(3)如果不适合你,就调整到你觉得合适的水平,然后再实验一个星期左右。
(4)继续调整,直到找到合适你的限额,直到把它变成习惯。
我曾经用过小容(苹果APP)跟踪了一下自己使用手机的情况。
发现有些时间段,我是每隔5分钟就查看一下手机,手机显示一大片红红的格子,时间都被我打散地支离破碎。这样的状态,怎么可能深度学习或专注工作呢?已经面壁思过。
随后,我开始退出了长期潜水的微信群,取消了30多个关注的公众号。
并购买了小米手环来看时间,改变了手机随身携带的习惯。
2.抓住重点
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往往受惯性思维的影响,重复地做很多非必要的任务。但很多非必要的任务唯一的功能就是消耗我们有限的时间。
梳理出自己的目标是很重要的一环。
可以通过这几个问题帮自己找到答案。
(1)我的目标是什么?
这辈子最想实现什么目标?在2018年里想实现什么目标?本月最想实现什么目标?今天最想实现什么目标?
(2)我热爱什么?
想想自己爱的东西、喜欢的人、爱做的事。
(3)我觉得什么最重要?
根据这个问题列一张清单,写下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或想到的任何一个领域里最重要的东西,这点很重要。
(4)“需要”还是“想要”?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没有搞清楚这两者“需要”“想要”的区别。所以,很多人看到促销就会狂买一堆东西,等到用的时候却发现过了保质期,或者款式不新颖,也就不用了。
对于梦想,我们光是想要,往往就动力不足。要把它化解为欲望,极度地需要才行。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愿景图,然后放到电脑桌面或手机屏幕上吧,比如要马甲线,比如要到海边度假,比如要住上大房子……
(5)删除无关紧要的东西。
只有知道自己最最想要的是什么,才会将时间和精力都放到重要的事情中。无关紧要的东西即使列在清单中也是浪费,直接删除,还留白以美好。
3. 化繁为简
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就方便简化了。
年度目标:
每年的年初,我们都制定了一长串的目标,但结果往往是一事无成。
可以学习扎克伯格,一年只完成一个大目标。集中精力,单点突破就变得简单了。
如果你又开始有很多目标了,那就记得只保留一个,将其他的都删掉。
工作任务:
工作时很多人都觉得身不由己。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一点点无情,一点点不友好,拒绝不重要的小事,或回报特别低的事情。想清楚重要的任务,吃掉那只青蛙之后,其他完成的任务就都是自己的额外奖励。
清理杂物:
询问自己是“需要”还是“想要”,只保留自己真正需要的、喜欢的、能用上的东西。
4.集中精力
生命依赖时间,而能够最大发挥时间价值的就是管理好精力,也就是我们平日里说的专注力。
活在当下,强调的就是集中精力。
书中提供的几个小建议,很容易立马上手:
(1) 专心吃东西。投入地吃东西,用味蕾来全情地体验。放弃一心二用的所有尝试。
(2)洗碗、洗澡、开车、工作、和孩子聊天等等,任何事情都能练习专注。一次只做一件事,专注于做好手头上的事。
(3)时刻警醒。只要有这个意识,就能提升专注意识。有时我们不由自主的想东想西怎么办?包容自己,允许想法在你的脑子里飞舞,顺其自然地结束就行。
(4)设置提醒。可以贴便签,设置桌面提示,设置闹钟(番茄工作法)等告诉自己要专心。
(5) 没有失败,坚持练习就会有最大的收获。
5.养成习惯
三十天“少即是多”的挑战,即每次花一个月时间,专心养成一种新习惯。
(1)选择一种习惯。每月只向一种习惯发起挑战。
(2)写下你的计划。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记忆深刻,唯有动笔。
(3)公开你的目标。公布到朋友圈里,请大家监督你。让承诺一致来帮你实现目标。
(4) 每天汇报进度。记得打卡。有人鼓励和点赞,能让我们更有动力。
(5)庆祝新习惯养成。三十天后,就能奖赏自己一个新习惯。但如果是有益的,一定要继续坚持。
如果一个人行动缺乏动力,可以加入打卡群。用“微习惯”(苹果APP)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三十天挑战”的规则
001每次养成一种习惯。记住“1种”。
002制定简单的目标。养成微习惯就好,比如每天看一页书。
003量化目标。 每天看2页,一周后,每天看5页。
004固定时间。将时间固定在晚上22:00。
005每天汇报。打卡,或者睡前总结。
006面带笑容。保持积极,想象习惯养成时的场景,多么开心。
我现在已经养成的习惯有:
001 早起,5:45;
002 开车通勤时听音频;
003晨间笔记写下当日重要三任务;
004 睡前阅读半小时
005 每周写5篇文章
本月要养成的习惯是
001专心做一件事
002 每天锻炼10分钟(以快走为主)
003多吃蔬菜和水果(没错这也需要培养)
004下班前整理好办公桌
6.小处着手
曾经的我一直都是三分钟热度,直到我加入365日更营,我才开始有了大改变。
如果原先作文都不及格的,现在每个工作日还能写出1000字的文章,那我还有什么事情是坚持不了的呢?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循序渐进。
在日更营之前,我也是每天写一段心情语录,发几条微博,后来发现1000字也不是高要求。
如果你要养成一个习惯,那就从微习惯开始,慢慢微调就好。曾经有个9:00才起床的妹子,加入打卡营,打算5:30起床。结果,坚持了3天,就打死也不愿意继续了。
后来,伙伴建议她先从改到8:30开始,一周之后再调整到8:00,再过一周调整为7:30…2个月后,妹子终于调整到5:30了。
从现在起,我每天都要看上至少3遍“少即是多” – 手机屏幕,电脑屏幕,写字台上。
停下忙碌,用好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这是爱自己和爱生活的最好方式。
客官记得点个赞,你会更好看哦!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90天
END
我是乐活雅!
80后辣妈,坐标六线城市。
白天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晚上是读书码字的手艺人。
持续分享理财、个人学习类所得,每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