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后唐的三人: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都是沙陀族人。
李克用,凭借自己英勇善战,在唐末乱世中割据河东,沙陀族此时可以争夺天下。但是李克用勇猛有余,而智略不足,性情残暴,时常错杀人(三李都是这样)。
生前,兵虽盛,数败;地虽得,复失;梁、晋对立时,一直被压制,唐亡次年,公元908年就病亡了。
李存勖,李克用之子,智勇双全,灭梁前,殚精竭虑,一心国事,等到了后梁灭亡,就放纵自己,加之治国乏术,用人无方,还重用伶人,最后身死人手。我想到了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写的,“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败亡,完全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他喜欢看表演,居然任用伶人当官,上下五千年,独此一家!我在看庄宗传记时,留意到,后梁灭亡后,他经常打猎,不是打野鸭就是射大雁。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早年后梁未灭,勤劳国事,天下间没有人是他的对手,等他灭了后梁就开始松懈了,结果被一群伶人害死了,真是可笑啊!
每当想起李存勖,不经就想起欧阳修评论的,“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我从大二开始,经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自己的兴趣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没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是否困于所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说,我二十岁以后,李存勖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面镜子!
读书可以改造思想,净化灵魂,帮助成长。假如李存勖灭了后梁后,多读治国理政之书,多学习,又怎么会身死人手呢?
明宗李嗣源,智勇稍逊李存勖,为人仁厚,勤于国事,是五代少有的仁君,百姓也得到了休养,但是无识人之明,君臣生隙,多有错杀,父子关系都没处理好,重病之时受不了打击故去了。
沙陀人打天下有一手,然而治理天下的水平实在是太差劲了,有武功而无文治,想来这正是“五代之乱极矣”的原因所在吧。后世大宋,重文轻武,根因在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