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电视剧《甄嬛传》首播,那一年我大学二年级,想不起来当时在追什么剧,记得第一次刷《甄嬛传》是在2012年7月了,一边刷剧一边哭,一边吃饭,应该是锅巴饭很难吃,所以才那么伤心。二刷三刷...每年至少一次,还不包括寒暑假电视台放的。76集之长,几乎每一处都能背出台词了。
看了《甄嬛传》,喜欢了孙俪,然后更喜欢看《甄嬛传》。没有查过她的详细介绍,只是从微博感知着她的生活。我所知道的孙俪,老公是邓超,儿子叫等等,女儿小花妹妹。看《黄帝内经》,练书法,学画画,瑜伽十多年,一年24个节气都叮嘱大家温水泡脚。喜欢她,不会觉得人群中她自带光环,而是因为不管在台上还是生活中,她宁静淡然的样子,让人安心。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写到作者是一个做事三分钟热度的人,却喜欢一个人十年之久,虽然结局不免惨淡,却被作者视为此生最宝贵的坚持。我还没到可以评判人生中某个选择,某段坚持正确与否的年纪,所以总是尝试,总会受挫。可是人生又不可能遍历每一条路径,也不存在最优算法,在不同的价值观和自我体验中,天知道哪一个选择才是正确的。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几乎每时每刻都要选择,几点起床,早餐吃什么,今天完成哪项计划,需要午睡吗,下午写程序还是练琴,晚上跑步还是看《瓦尔登湖》,11点准时休息还是刷手机?这些很小的选择,我并不想夸大其词。十点起床,今天肯定不能吃到完美的早餐,但是睡好了心情愉悦呀,计划A、B、C只能挑一个不费时间的,写程序和练琴将获取不同的技能,跑步强健体魄,《瓦尔登湖》丰富内心,早睡有益健康延缓衰老,刷手机能排遣孤寂。那么你怎么选?日复一日,又怎么选?
其实在我看来,那些每一日微不足道的选择,确实不会产生历史性的巨变,它们只是像人体合成蛋白质一样,缓慢地构建着某个生命主体。初中的时候做语文阅读理解,印象深刻的一篇叫《你就是你所吃的东西》,大概是说吃什么样的食物,就构建什么样的体魄,读什么样的书,就拥有什么样的内在。我们给自己填充的东西,确定了我们是怎样一个人。
当我们完成了基本的自我构建,在面临所谓重大的选择时,选什么都不足为奇。比如你循规蹈矩,性喜安逸,迟早会归于安逸;比如你天性不羁,不甘平凡,就算暂为笼中鸟,也终能逃离,广阔天地,自在遨游。
大部分人都极为普通,更没有所谓的天赋,坚持用一些相对美好正确的东西不断填充自己,从而让人生每一个选择都靠近相对正确的方向,然后用你培育的勇敢坚毅的心死磕到底,应该不会是很差的结果。
喜欢孙俪,喜欢那样细致地填充自己。就算某些事重来一遍,我也不会改变选择,我们原本就是这许多年来自己创建的人物,怎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选择,“要是当初怎样”这种话,退回到当初,还是一点用都没有。
我也是个三分钟热度的人,以前是,现在也是。可是三分钟热度的人,也有几个坚持了很久的选择。因为过往的种种摄入,使得我们三分钟热度,但如若坚持到底,真的是足够热爱。
还是会继续刷《甄嬛传》吧,继续喜欢孙俪,多喝水,早睡觉,好好保有自己。可能哪一天我也能把《黄帝内经》看进去。这时要是遇见喜欢《伤寒论》却不喜欢看《甄嬛传》的A先生,或者恰好相反的B先生,我会怎么选呢?我可能都不选,因为一定有一个超帅气的C先生,喜欢上没有任何标签和技能的我。在这之前,依然要不停吃东西,依然有足够热爱的事情,然后才能双目炯炯,选到对的C先生,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END-
浪漫文艺孩子气,洒脱纠结集合体。
我是唯落,唯落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