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多年刎颈之交,一朝反目成仇,做朋友真就那么难?

刘关张那样的友情,世间还能再有吗?

交朋友容易,做朋友难。朋友做到最后,做成了陌路人甚至仇人的,绝不在少数,正应了《诗经》中的那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秦朝末年,大梁人张耳和陈余都以贤能、豪爽而闻名,相互结为“刎颈之交”。他们曾一起遭到秦朝通缉,一起逃到外地,一起当看门人苦苦度日,又一起给老板陈胜打工,最后还一起在乱世中重建赵国,张耳任丞相,陈余任大将军。多年来,两人始终如影随形,共同进退。

就是这样的两个朋友,后来居然反目成仇,都恨不得亲手拿剑把对方的头给砍下来。

友情的裂痕出现在巨鹿之战中。当时,秦朝名将章邯率40万大军攻赵,将赵王和张耳围困在巨鹿城。陈余则收拾几万残兵,和前来救援的其他诸侯驻扎城外,不敢出击秦军。巨鹿遭到秦军猛烈攻击,张耳多次派人催陈余出击,陈余认为这是以卵击石,犹豫不决。这样拖了好久,张耳十分愤怒,就派了两名部将带给陈余一句话,大意是说:咱俩是刎颈之交,小陈你要真讲信义,为何按兵不动,不和我一起死在阵前?

陈余说,一起死有什么用,我留着性命,为你老张报仇不好吗?那两人不听陈余解释,还是逼他出兵。陈余只好拨出五千人,交给他们去试探秦军虚实,结果全军覆没,一个都没回来。

不久,猛人项羽率楚军破釜沉舟,一举击溃秦军,解了巨鹿之围。

巨鹿之战

张耳见了陈余,责问他为何见死不救。陈余委屈地说,我不是不救,是救不了,再说,我不是也损失了五千人吗!张耳说那远远不够,凭咱俩的关系,你就应该全力以赴、死而无悔。

说句公道话,陈余有点冤。说是“刎颈之交”,张耳逼他一起去死,他就真该去死吗?有点讽刺意味的是,巨鹿被围时,张耳的儿子张敖也领着一支万余人的军队来救,然而他和其他人一样,也只是驻军城外,没敢出动一兵一卒——他可是张耳的亲儿子!

张耳可不管这些,他痛斥完陈余之后,又询问那两个部将的下落,陈余据实相告,张耳不信,以为他们是被陈余杀了。陈余终于发怒了,他说,没想到老张你这么恨我,那我不干了总行了吧。说完,他解下自己的大将军印,推给张耳。张耳不会带兵,见陈余来这一手,也傻眼了,忙说咱哥俩有话好好说,小陈你怎么还撂挑子?陈余这时正好内急,也想趁机为难一下张耳,就掉头上厕所去了。这时,张耳的一个心腹劝告张耳,应趁机解除陈余兵权,张耳于是将大将军印挂自个腰上了。陈余回来,见张耳真收了他的印,带着几百亲兵气呼呼地走了。

这事张耳做得确实有点过,当然在他看来,这是陈余咎由自取。这下子两人算是翻了脸,但还谈不上“反目成仇”,然而到了第二年,项羽当了西楚霸王,封张耳为王,而仅封陈余为侯,两人之间残存的一点友情,终于因为陈余的忌妒而灰飞烟灭。此时陈余无兵无将,硬是借了兵去打张耳。张耳丢了地盘,被迫投靠刘邦。后来刘邦为对付项羽,想拉拢陈余,陈余只有一个条件:把张耳的人头给我送过来。

如此“刎颈之交”,连司马迁都倍感困惑:为何当初好成那个样子,最后翻脸竟成这个样子哩?

他的推论是:两人原本就是“势利之交”。

其实这也不对,我们不能因结局是破裂,就怀疑从前的友情不真不诚,只是做朋友这件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难。

对你的朋友,不要因期望过高而有苛求心,不要毫无根据地起怀疑心,也不要因为他(她)的境遇好过你而生忌妒心。有这几条,朋友应该就不难做了吧!

饮中八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准备攻打项羽的楚国,派使者前去联合赵国。当时,赵国的权力主要由陈馀掌控。陈馀说:“只要汉王...
    至简君阅读 3,535评论 0 4
  • 在网上看到的这样的小创意,觉得很有趣,自己也试试,生活又多了点乐趣哦 愿看到的你,也如这小水滴般可爱,欢乐(づ′`)づ
    暖树听风阅读 1,885评论 0 4
  • SWIFT电文类型 (1)用户报文,用于SWIFT会员用户之间相互发送和接收的报文,也是SWIFT报文最核心和最复...
    shuytu阅读 15,732评论 0 3
  • 在弗洛伊德的一个著作中,我看到了一篇关于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说是能从一个人的细节行动察觉到他的内心世界。比如...
    会说话的芦苇阅读 5,141评论 0 8
  • 忘了有什么事要问,随手给一个远在异地的朋友发信息:在吗? 朋友没理我。我就忙着做烧失量的实验,也就把这事给抛在脑后...
    渐和阅读 2,20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