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三、料簡
【若由有艱難存養壽命得存,身得安住,此名有罪,亦有染污。若由無艱難存養壽命得存,身得安住,此名無罪,亦無染汙。】
「若由有艱難存養壽命得存,身得安住,此名有罪,亦有染汙」,若是這個人他,吃的飲食是艱難的存養,屬於這一類的,壽命是還可以活下去,身體可以繼續地安住。「此名有罪」,但是這件事是有罪過的,也是不清淨的,因為你非法地去求得飲食是有罪過。而受用的時候,有很多的貪著心也是染污。「若由無艱難存養壽命得存,身得安住,此名無罪」,因為是合法來的,「亦無染污」,受用的時候也沒有那麼多的貪著心。
申二、名暫支持
【諸有多聞聖弟子眾,遠離有罪有染存養,習近無罪無染存養,由是故說為暫支持。】
下面第二科解釋這個「暫支持」。「諸有多聞聖弟子眾,遠離有罪有染的存養」,這件事應該要改變自己,如果是有過失要遠離。「習近無罪無染的存養」,應該這樣。「由是故說為暫支持」,這叫做「暫支持」,是這樣意思。當然是暫時地支持嘛!這身體不會永久存在的嘛!
午六、為除飢渴等(分二科) 未一、牒前總標(分二科) 申一、問
【問:云何習近如前所說無罪無染所有存養、以自存活?】
這是第六科,這辨這個「於食知量」這個地方,「辨」這一科裡一共就是六科,現在最後一科為「除飢渴等」,分兩科,第一科是「牒前總標」,分兩科,第一科「問」。
「云何習近如前所說」的「無罪無染所有」的「存養、以自存活」呢?這是把前邊的意思在這裡重新地提出來。這是問。下面第二科回答。
申一、答
【答:若受飲食為除飢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如是習近無罪無染所有存養而自存活。】
「若受飲食為除飢渴」,你的目的,你接受這樣的飲食的動機是為了解除去飢渴的問題,「為攝梵行」,這「攝」在這裡說就是修習的時候,為了修行聖道的關係,「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目的是這樣子,「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如是習近無罪無染所有存養而自存活」的。這是回答。
下邊第二科。這一問一答都是屬於標,下邊第二科「隨標別釋」,解釋這幾句話。分五科,第一科是「為除飢渴」分三科,第一科「徵」。
未二、隨標別釋(分五科) 申一、為除飢渴(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名為為除飢渴受諸飲食?】
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釋。
酉二、釋
【謂至食時,多生飢渴,氣力虛羸,希望飲食。為欲息此飢渴纏逼,氣力虛羸,知量而食。如是食已,令於非時,不為飢羸之所纏逼。謂於日晚或於夜分,乃至明日未至食時。】
「謂至食時」,就是到了飲食的時候,「多生飢渴」,心裡面有飢渴的感覺,「氣力」的「虛羸」,這氣力不強、氣力軟弱,「希望」有「飲食」。「為欲息此飢渴纏逼氣力虛贏,知量而食」,這個人為了停止這個飢渴的這種煩惱的逼迫,停止這個氣力的虛羸,「知量而食」,要知道量。「如是食已」,這樣子知量而食以後,「令於非時不為飢羸之所纏逼」,「非食」就是不是吃飯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的身體的感覺,沒有飢羸的這種逼迫。「謂於日晚或於夜分」就是白天的晚間,或者是在夜間,「乃至」到「明日沒至食時」的時候。
酉三、結
【如是名為為除飢渴受諸飲食。】
申二、為攝梵行(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名為為攝梵行受諸飲食?】
這是第二科,又分三科,第一科「徵」,第二科解釋。
酉二、釋
【謂如其量受諸飲食。由是因緣修善品者,或於現法或於此日,飲食已後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令心速疾得三摩地,令入出息無有艱難,令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由是速疾有力有能得所未得,觸所未觸,證所未證。】
「謂如其量受諸飲食」,這個「為攝梵行受諸飲食」是怎麼回事呢?「如其量」,你這個量是這麼多,你就受這麼多的飲食,你不能過量。
「由是因緣修善品者,或於現法,或於此日,飲食已後身無沈重」,由於你能夠如量的受諸飲食,所以你在修善品的時候,就是修學聖道的時候,「或於現法或於此日」,「或於現法」就是現在這個身體,或是於這一天,「飲食已後」,吃完了飯以後「身無沈重」。「或於現法」,這個範圍是廣大了,「或於此日」,這範圍小一點。「身無沈重」,吃完了飯以後,這身體沒有沈重的感覺,而「有所堪能」,能做事情,「堪任修斷」。
「令心速疾得三摩地,令入出息無有艱難,令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由是速疾有力有能,得所未得,觸所未觸,證所未證」,由於你如量而食,當然這裡面也包括智慧,你這樣子受諸飲食的時候,「速疾」就是很快地,你有力量,你有能力「得所未得」,這三句,「得所未得」是得初果,「觸所未觸」是二果、三果,「證所未證」是四果。
酉三、結
【如是名為為攝梵行受諸飲食。】
結束這一段。
(201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