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 唐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一、其诗写作特点
1. 以史为鉴,意境宏大
诗歌聚焦西晋灭吴的历史事件,选取西塞山这一关键战场为切入点,将具体历史场景与王朝兴衰的宏大主题结合。
开篇“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以简练笔触勾勒战争胜负的瞬间,既写实又暗含“兴废由人”的历史感慨,意境开阔且充满历史厚重感。
2. 叙事与议论结合,情理交融
前四句以叙事为主,再现西晋灭吴的战争过程(“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通过具体史实的铺陈,为后文议论做铺垫;
后四句转入议论(“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由历史兴衰延伸到对现实的思考,将对王朝更替的感慨与自然永恒、时代变迁的哲思融合,情理交织,余味深长。
3.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西晋灭吴的战乱与“四海为家”的太平时代对比,突出时代变迁。
自然与人事的对比:“山形依旧”的永恒与王朝“黯然收”“伤往事”的短暂对比,强化“世事无常、自然永恒”的感慨;
兴盛与衰亡的对比:东吴曾凭“铁锁横江”固守,最终却“降幡出石头”,前后反差凸显历史的无情与兴衰的必然。
4. 语言凝练,含蓄蕴藉
全诗无华丽辞藻,语言质朴简练,如“楼船下益州”“沉江底”“出石头”等,以极简笔墨勾勒历史场景;
情感表达含蓄深沉,不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史实、景物和议论的结合,将对历史的叹惋、对现实的忧思蕴含其中,让读者自行体悟,体现“咏史而不黏滞于史,怀古而意在现实”的特点。
二、其实创作背景
诗歌聚焦的核心历史事件是西晋灭吴之战(公元280年)。当时西晋将领王濬率楼船自益州顺江而下,突破东吴“铁锁横江”的防御,最终直抵金陵(今南京),东吴末代君主孙皓投降,三国分裂局面结束。这一事件本身暗含“统一必然、分裂难久”的历史逻辑。
中唐时期,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藩镇割据问题严重,中央集权削弱,社会动荡不安。
刘禹锡借西晋灭吴的历史,暗讽当时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隐含对国家统一的期盼,以及对“兴废由人”的历史教训。
刘禹锡是“永贞革新”(805年)的核心成员,因改革失败遭长期贬谪,先后被贬至朗州、连州、夔州等地,仕途坎坷。
此诗约作于他被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年),此时他已历经多年贬谪,对历史兴衰、人生沉浮有更深刻的体会。
西塞山地处长江中游(今湖北黄石),是东吴防御西晋的军事要塞,也是诗人贬谪途中可能途经或凭吊的地点。
登览古迹时,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遭际相互触动,促使他借怀古抒发对命运、时代的感慨。
中唐咏史诗兴盛,文人常借历史题材反思现实、寄托情怀。刘禹锡此诗并非单纯追述史实,而是通过“东吴兴亡”的个案,提炼“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普遍规律——王朝兴衰无常,而自然永恒,暗含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忧虑,以及对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的劝诫。
尾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既暗指当时唐朝名义上仍为统一王朝,又以“故垒萧萧”的萧瑟景象,隐晦表达对国家前景的担忧,情感含蓄而深沉。
比较喜欢刘禹锡的诗,对他的“竹枝词”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