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之荀子(三)

(1)荀子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我觉得不一定,人还是有一些遗传因素的,也就是先天因素。就像人的外貌,有些人天生长得美,而有些人天生长得丑。形式如此,内容也如此。

(2)荀子认为人的职责是利用天地提供的东西,以创造自己的文化。是的,人不同于一般动物就在于人有文化有思想,有更高级的生活。人要研究天地自然,但是人不可违背天意也就是规律。


(3)孟子说:“人皆可以成为尧舜。”荀子也同意人人能成为圣人。但孟子的依据是仁义礼智“四端”是天生的,只要充分发挥着四端,人就成为圣人。荀子则认为人生来就有求利求乐的欲望,但人有智能,智能可以使人向善。所以荀子应该认可得是人之初,性本智。

(4)荀子认为人应该是社会的人。任“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所以人需要有“礼”,礼的功能就是调节,有礼才有道德。礼使人的情感雅化、净化。

(5)儒家认为丧礼、祭礼的意义完全是诗的,而不是宗教的,诗所说的不是真事,是一种自觉的自欺。

(6)荀子在《正名》中写道:“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智有所合谓之智。”也就是说认识能力与外物相合者叫做智。认识能力有两部分,一个部分就是“天官”,例如耳目之官;另一部分就是心。一定的名,一旦经过约定应用于一定的实,那就只能附属于这些实。说得对。


(7)古代的名实说,名在意义上是指意识理论或者事物的共性,实则是指具体的存在或者物质,是事物的个性。不能以实乱名。

(8)圣王会用权威统一人心,引导人们走上生活的正道,那就没有墨家和名家了。圣王似乎是这样,例如汉武帝,例如秦始皇。但会不会对文化产生负作用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