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做图书馆服务,所以对“碎片化阅读”的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我把阅读分为三大部分:效率化阅读,深度化阅读,碎片化阅读。效率化阅读帮助我们构建知识体系的架构,深度化阅读帮助我们在架构的基础上添血加肉,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而碎片化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粉饰门面,也就是说,碎片化阅读的目的在于反思与巩固,反思可以让我们的知识体系变得鲜活,巩固可以让知识体系更加牢固。反思与巩固地多了,我们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去使用这个知识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讲,碎片化阅读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个人不赞成进行“碎片化阅读究竟有没有用”这样的讨论,有这个时间和精力,不如讨论一下“如何让碎片化阅读起到更大的作用”。
我的方法如下:
一.归类
将自己在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类,然后根据不同的门类,选择相应类别的新媒体。这个时候你可以常常看一些有关新媒体推荐的文章,里面有对各种优质新媒体的简单介绍。在这个过程里你要注意,你关注的媒体是否优质很重要。
比如,如果你对电子产品有着无比的热爱,那么ZEALER可能是你不错的选择。如果你从事汽车行业,那么你的手机里应该安装一个汽车之家。如果你是八卦周刊的记者,那么你手机里如果没有一个新浪微博,你就辞职吧。
这就是我们主动给自己的知识归类的过程。当然,每个人会同时拥有好几种爱好,所以大多数人的手机里会同时有网易新闻、ZAKER、汽车之家、新浪微博等等。在这个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信息,我们就需要进行下一步。
二.筛选
对你所遇到的文章进行筛选。筛选的过程,本身就是提高效率的过程。有很多排版、内容都很差的文章,或者直接是抄袭的文章,甚至是假历史、假新闻等等,都可以在这个环节被过滤掉。
这样的文章,通常会有一个很吸引人眼球的标题,比如说:“今天XX干了一件大事,连美国都坐立不安了!”,这样的文章,基本可以直接过滤掉,因为它只是在吸引阅读量。内容写得很惊悚,但只是被夸大了数倍以后的假消息而已。
所以为什么,要关注优质的媒体。优质的媒体本身会进行初步筛选,过滤掉大多数的垃圾信息。这样我们进行二次筛选的时候,受信息质量的影响就会小一些。
三.整理
整理的过程,看起来很麻烦,其实是一个提高效率的过程。
整理是把所有优质的文章、新闻等进行存档,方便日后查看、反思。比如说,我常常把很好但来不及看的文章收藏,等下次想要刷朋友圈的时候,关掉朋友圈,重新看这些文章。有些新闻虽然时效性会消失,但编辑在写作中所体现出的思想、规律、价值观等等,却常常是很长时间不会过时的。所以,重新来看的过程里,提炼这些历久弥新的东西,是最重要的。
四.思考与延伸
敲黑板,这才是碎片化信息真正发挥价值的步骤。
大多数人声称碎片化信息无用,都是因为他们在这个环节上做得不够好,或者说根本没做。也因此,碎片化信息在他们的眼里,变成了过目就忘的垃圾信息。如果对信息不进行思考,那么即便你把《安娜卡列尼娜》看上一百遍,也不会有任何感悟,这个信息也不会发挥多大价值。发挥不了价值的信息,也是垃圾,但你可以选择是否让他成为垃圾。
比如,你今天看到了有人深度分析咪蒙为什么这么火,而你恰好看过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那么你就应该迅速将文章与《万万没想到》中对福克斯电视台的点评联系起来,因为二者之间一定会存在某种观念上的共性,而这种共性当中,可能就隐藏了某些规律。而你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规律找出来,然后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从这个角度分析,碎片化信息的功用之一,是“提词”。
我们接着引用上一个例子。
当你找出规律后,你又想到了自己在运营新媒体时遇到的问题,发现这个文章里所说的许多问题是错误的,或者说与你的实践经验是相反的。那么你意识到这个写文章的人,并非从事新媒体行业,他只不过是个码字的。于是你开始反思这些错误,并且在大脑里进行纠偏,然后在评论区给予回复,这是一般人的做法。
这时,碎片化信息在起到“提词”作用的同时,又起到了“显化”的作用。所谓的“显化”,就是将你头脑中潜在拥有的经验,显化到台面上,并用正式的语言表达出来,当你下次遇到相同问题的时候,能够快速使用。
至此,这条碎片化信息就基本发挥完了它的作用。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你就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上面的文字,也是为了告诉你,如何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更有效率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