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处于“时间怎么也不够用,我每天都工作10个小时了,还是完不成任务!”或者“每天工作12个小时,却没什么有用的产出”这种状态,那你或许就是一个“伪工作者”了。
“伪工作者”每天忙忙碌碌,做的工作却不能给公司带来较大收益;“伪工作者”做事情前不认真思考,做事时通过简单的试错盲目地寻找答案;“伪工作者”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纠结不重要的5 %问题上。
如果你是一个伪工作者,那么你该考虑重新审视你的人生,给你的人生做减法了。
吴军在《见识》里说:
“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但是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弃会让我们过得更好。由于这种做法有时违背人的天性,因此很多人做不到,当然,这样也就给了那些能做到的人更多的机会。”
吴军这本《见识》,是“得到”专栏“硅谷来信”的精华合集,主要关于职场、商业、投资、沟通等方面,他在书里分享了许多自己的见闻和想法,为读者答疑解惑。
而吴军本人曾在谷歌、腾讯工作,后来自己创业从事风险投资,也曾出版了好几本书,获得过国家文津图书奖。他博学多才,又经历颇多,称得上见多识广,在《见识》这本书里引经据典,很能启发读者的思考。
1. 选择少,只好努力经营
这几年“断舍离”、“极简主义”的概念比较火,人们慢慢意识到物质过“多”带来的不是幸福,反而是纠结和痛苦。
比如说职业的选择吧,因为选择太多了,我们很容易就因为待遇更好/离家近/上班时间短等各种原因不断跳槽,虽然也不排除上升得很快的可能性,但一般来说,太频繁的跳槽需要你花时间和精力去适应新的环境和人,对工作就没这么容易专心了。
为什么印度人在世界跨国公司中担任高管的人比中国人多?吴军认为是因为印度人缺乏选择并且因此产生了幸福感——印度的精英通过读书或者工作移民之后,几乎没有可能再回到印度,在这种没有退路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印度移民只好死心塌地做好工作,拼命往上爬。
还有恋爱或者婚姻,选择多,真的就会更幸福吗?
在《见识》里提到,尽管印度阶层固化,大部分都是半包办婚姻,但是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印度人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并不比自由恋爱的美国人差,甚至在美国的印度人,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和整体幸福感要远远高于美国平均水平。
这是因为印度人一旦结婚,基本上只能从一而终,所以只好努力经营家庭了。
选择多了,我们可能会给自己留退路,反而没那么用心经营:这份工作不满意,换;恋人不满意,换。正如吴军所说“我们把太多精力花在了选择上,而不是经营上,导致难以精进。”
2. 最佳自我管理
“对人生做减法”其实是最好的自我管理。时间对每个人都很公平,区别就在于人怎么用。
吴军说他做事的诀窍就是少做事,甚至不做事。再怎么抓紧时间,一天也只有24小时,最重要的就是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思考“哪些事情我可以不做?”
现在分工这么细,我们完全可以把很多事情交给专人打理嘛!家务活我们可以交给机器或者家政服务人员;上班开车改为坐地铁或者打车;临时插进来的事情拜托别人做或者找个时间统一处理杂事。
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做事的诀窍就是很强的目标感——“我今天要完成工作A和B,其他事不能打扰我。”然后把“干扰”暂时放一放,记录在笔记本上,完成了A、B之后统一处理。
关于提高效率,吴军在《见识》里介绍了谷歌的目标管理法OKR,即目标和衡量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结果,谷歌员工每个季度都会列出自己的目标,季度结束的时候打分,从0到1之间选择得分。
这个目标管理法比单纯的“年度/季度计划”要好用得多,正好2018年还可以列最后一个季度的目标,不妨试试。
3.“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其实“对人生做减法”需要时常审视自己,做出取舍。
不管是物品还是关系,我们都可以精简:
每天早上起来面对一大堆衣服,我经常要花十来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选择,烦不胜烦,干脆扔掉了一部分,剩下的我每周末搭配好7套,早上起来根据天气和场合选择一套,只花2分钟;书架上的书太多,卖掉一部分,每个月做好主题阅读清单,每天的阅读从当月清单里选;清理了微信好友和APP,全部关掉通知,除工作和重要事情之外,一律在中午休息和晚上睡前统一回复或者不回复;娱乐每个月只能选择一次,并且要轮流选择朋友或者家人,其他不重要的约会不去,不如休息。
吴军认为:钱和任何东西,都是为了让你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给你带来麻烦。所以不要再舍不得丢东西了,你节省了宝贵的精力。
精简之后你可能会担心因为“缺乏”而带来麻烦,但是实际上我们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很多东西和关系你根本用不上。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里,连沙发茶几都没有,还不是能生活得很幸福?我们可以躺在干干净净的地板上嘛!
近来越来越感觉到“断舍离”的重要性,是因为我每天五点起床,然后白天都泡在图书馆,结果晚上总结的时候却发现“今天我好像没做什么呀?”
这种一点产出都没有的日子过得实在是让人痛苦,但除了不碰手机、统一处理杂事之外,我好像也并不知道怎么解决。看了《见识》之后,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少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