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透过窗纱的阳光叫醒,从慵懒的睡梦中醒来,告诉自己,新的一天,一定要拥抱阳光,充满希望。
时间如流水一般,一天又一天的过去,转眼就是一周、一月、一年……扒开指头细细合拢,不经意间,十指已然早已不够。
细数过往,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迎着阳光,贪婪的汲取温暖,努力成长,最终只为更好的拥抱阳光。
(一) 悄然间,字落心田便萌芽
作为90后,见识过贫困与落后,在那个紧挨山城的小县城里,即使多年未归也不会迷路,因为县城只能在山间河谷里面蔓延错落分布,颇有一番“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田园风味。
闭塞往往关联落后,那时候,大概是三四年级吧,课间没有游戏机,放学后也没有电视机,更没有如今这样发达的网络,课外时间除了过家家往往就在无其他安排。
骨子里或许本就应该是安静的吧,对于和邻居小朋友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不太感兴趣,知道从旧箱子里翻出了几本泛黄的书籍,那是琼瑶的故事,但这并不影响自己观看,囫囵吞枣的看了,但也没能给自己留下太多的记忆。
日子继续一天天过去,2000年左右,外出务工的父母给家里购置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外面连着天线,雪花、噪音都未能减少对它的钟爱。但是不由自主的总会将自己从书中看到的故事与电视里面的人物对话做出对比,仿佛书中的紫薇姑娘没有那多眼泪,也没有那多柔弱,只是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的喜欢。
只是再回头去看书时,总觉的会有泪眼婆娑的感觉,这不是因为书中的情情爱爱,只因为自己喜欢的紫薇姑娘总是喜欢哭,单纯的认为自己帮她把眼泪流出来她就不会有那多的泪水了。
后来,慢慢的喜欢上了阅读,喜欢书中的故事,喜欢那些刻画生动的人。
现在看来,很多事情并非巧合,一切都有脉络可寻,没有从语文课中喜欢故事,却从几本泛黄的书中喜欢上了悲欢离合。
(二) 风起于青萍,而止于草莽
少年游,不知愁,偶于文字强说愁,哪知何处是高楼。
一旦文字在内心深处扎下根来,总会在不经意间影响我们,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
带着对文字隽永清新的钟爱,在中学总是对语文课兴致盎然,开始对每一个字词都充满了兴趣,怀着神圣的心情将课本中出现的经典词句誊写进自己的积累本,并且努力在作文中将自己积累的这个词句嵌插进去,尽量使自己的文字看起来花团锦绣。
其实文字魅力的不在文字本身,庖丁解牛中说庖丁解牛的时候可以听见“豁然哗然”的声音。“豁然哗然”这样简单到普通词却最能将描写环境做到声情并茂,一切都源自文字融入生活。
终究,华丽的辞藻由于没有现实情感的支撑,终究难以表达的血肉丰满。不得不在初中语文老师的建议下多多阅读。
从《读者》到《意林》最后到《新概念作文》,学校门口那个借书的小店始终在维系着我们可怜而片面的阅读,每一本翻印的期刊都四角卷起,面目不堪,仿佛不在愿意让我们翻阅,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对它们的阅读。
原来,故事本来就是生活中的故事,无论是《读者》、《意林》,还是《新概念作文》他们都在教我们如何用文字写故事。那时的风可以吹起尘埃,每一个尘埃里都有着韩寒和郭敬明那样不同的视角,因为有风,所以他们可以越过山峰、飘过峡谷,直达大海,然后沉淀所有的思绪。
年少,就是这样的,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哪怕不懂得文字究竟是什么,也无法阻挡我们对它的收集。
(三) 走尽雨巷,还有天上虹
记得那是高中第一堂语文课,不修边幅的语文老师也没有按照常规出牌,第一堂语文课就带我们走进雨巷,去戴望舒的故事里看看那个丁香姑娘。
高中,不同于初中,就像这县城的溪流一样,学生沿着每一条山溪走出,最终汇聚到县城这条河里。因为起源不同,所以有暖有热、有高有低,昔时那些熟悉的面孔被打散的所剩无几。
这样的环境里,老师让我们按组选出代表来朗诵这个丁香姑娘。我选了自己,不是自私,不是盲目,只是因为自己喜欢。没有害羞,很勇敢,站起来,直接朗诵,虽然没能很好的融入情感,但是凭着勇敢获得了老师的夸奖。
是呀,学习语文需要勇敢,丁香姑娘,是怎样的丁香姑娘才能让人雨天失神,大概是因为丁香吧。
再后来跟着老师学了更多的诗歌美文,原来除了丁香,这世间还有康河柔波,还有美丽的天上虹。
原来项羽是真君子,原来烛之武真的是刀斧于眼前二而神色不崩,原来……
可惜这位老师因为教学成绩过于优异被调到了更优秀的学校,但是他让我知道了文学之美,语言之美。
其实,人生有很多际遇与抉择,因为喜欢与勇敢,我看到了丁香姑娘,也看到了天上虹。我想,我们终究都要凭借自己的优势越来越好。
也许是对文字的“盲目”热爱吧,导致高中时候极度偏科,以至于离心目中的大学那么遥远。这份分数差距,是任凭多么优秀的语文老师也拯救不了的。
(四) 千帆尽过,万木迎春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也是最好的时代。
因为偏科,进了一所非心仪的大学,学了一个感兴趣的编导专业,这或许就是收集了多年的文字对我的回报吧。
文字在哪里都是一样有温度的,即使上了大学,原本纷繁单调的文字被台上的教授们讲述的活灵活现,当然除此之外,在文字本身之外,我们接收到了更加完整的系统的基本功的学习。
从遣词造句的分析,到语法的主谓宾,再到语言表达习惯的练习,都让我们受益匪浅,很庆幸,一切的热爱都是有用的。
时间的力量是伟大的,你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努力,你就能从中得到多少相应的蜕变能量。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你该做的是全力以赴,努力改变。
互联网、信息化,让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早已经不向儿时那般单一,催生了一大批靠传递信息传播文化的岗位,因为对文字的初衷,最后还是因为文字获得了工作。
自媒体兴起的这几年,头条、微博、知乎、公众号、小红书、各路媒体等纷纷涌现。有的为了交流技术,有的为了广告推广,有的为了抒发情感,纷纷将自己想要表达的送给各路看官,这或许就是这个时代,文字对我们这类人的回馈。
工作两三年,一直与文字深深浅浅的打着交道,可以说,一直在靠文字吃饭,却又总觉得自己的文字不具备绝对的生产力。直到幸运的加入了Peter老师22天写作训练营,算是第一次最系统而完整地学习到了新媒体写作的方方面面。从标题到文章结构,从结尾到素材来源,从金句运用到写作变现……太多太多宝藏了。
我相信,22天写作训练营只是一个起点,未来,关于写作的道路还很长。
我愿以此为起点,继续笔耕不辍,坚定走在写作这条路上。
我始终愿意拥抱阳光,怀抱希望,迎接每一天的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