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年,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就是元旦。
我知道它的意思大概是上了初中以后。
自己生在一个山窝窝里,上初中才走出这个山窝窝。我们这个山窝窝离公社都二三十里路,语言是属于本地人的土话,过日子也是按照农历走,“今天初几了”,从来不会说“今天几号了”,或者“今天星期几了”。
小时候除了过年,最高兴的事就是过洋力年,或者是羊的年?到底是个什么年,自己一直想不清楚,字到底怎么写,也一直没有搞清楚。大人经常会说“冬至十天,洋力年”,过了洋力年,真正的过年就快了。
为什么最爱过洋力年?因为饥饿,是和饥饿分不开的。
冬天过了很久很久以后的某一天,老师说,哪天哪天是洋力年了。
于是,老师就带着我们到附近的山上打柴。男生拖回一些木头圪辘,女生拖回些干透了的圪针,还有松树圪枝。
你一看就能看出我们这土话的特点,“圪”字比较多。语法里讲,它是词语的前缀。
洋力年前一天,大队会派人到学校用土圾(圾这个字感觉不对)垒起火来,支起大铁锅。在老师带领下,大家伙在院子里架上年火。
先用木头圪辘搭起架子,把圪针这些软柴塞到里面,圪辘上再搭一些软柴,还要加上松树圪枝。年火架起来,就是一座小山。
终于等到洋力年这一天,天不亮,一个院子里的孩子就在窗户底下喊,大家就呼朋引伴地往学校赶。
我们跑下几个坡,才能到学校。现在看来,这距离简直不是距离。
学校已经来了不少学生,看来大家伙都是迫不及待了。
老师用火柴点燃一把草,再用草去引燃年火下的软柴。开始烟比较大,随着火苗越来越大,烟就几乎没有了。大家马上围过来,伸出手,真的是暖和呀!最上面的松树圪枝被点燃,火苗一下子就窜起来。松树圪枝油性大,噼噼啪啪的,火也呼呼地响着。老师一面用铁锹压着年火,一年把大家往后赶。吵吵闹闹的,热热闹闹的,洋力年就开始了。
天一放亮,老师吆喝一声“回家拿碗!”大家伙就往家里跑,把家里最大的碗拿来。机灵点的早把碗带来了,就早打饭,早吃饭。
早晨饭多是净米稀粥,或者软米饭,菜是白萝卜菜。大家伙打上饭,三三俩俩聚在一起,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有的蹲着,吃的美口香甜。这种饭凉的慢,大家伙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往嘴里送,能多吃一碗就多吃一碗。明天早晨就是糠圪嗒。
糠圪嗒是什么东西呢?谷子的皮磨细了就是糠,把玉米面跟糠和在一起,捏成圆圆的厚饼子,就是糠圪嗒。糠磨得再细,也划喉咙。我小时候最不喜欢吃的就是它,但从来没有因为谁不喜欢而有一顿早晨饭不吃它。
中午饭多是喝结片汤。之所以叫结片,是因为这个面片是用手一片一片揪下来的。我们不会说“揪”,说的是“结”,这个字其实也不对。
结片可得是纯白面做。那个白面的味道啊,就是细腻软和爽口。
记得那时候,中午家家户户大多还是吃稠饭,比稀饭稠。不另外炒菜,把土豆切成块,放到锅里和小米一起煮,把咸盐疙瘩也放进去。偶尔吃顿面,也是豆面、粉面加上榆皮,做饸络,面硬的都压不下来。
结片汤里有没有菜?这个还真不记得,只记得那白白的可口面片。
晚上基本就没有饭了。只记得有一年有饭,是蒸馍。
一下午大家都不往远处跑,就在附近的圪窝窝里耍迷唔,就是捉迷藏。一会儿跑过去问问蒸馍蒸好了没有,一会就又跑过去。蒸馍不管饱,一人分俩个,大家带回家。蒸馍也是净白面蒸的。啧啧啧,那滋味,你懂的。
年火一直能烧到下午,圪辘太耐烧了。有年火,年就没有过完。下午把年火灰收拾了,洋力年就过完了。
上了初中,大家都要过元旦,自己才清楚,小时候过的洋力年,或者羊的年,就是元旦。也才知道,洋力年,本来是写作“阳历年”。阳历就是公历,是国际通用;农历是阴历,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是按照农历来算。
元旦年年过,一代和一代过的都不一样,却都会印在心里,成为属于自己独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