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baby
“江湖传闻,有个津津乐道”
...
孩子为什么活着?
现在的孩子很脆弱.
其实,孩子脆弱和“孩子为什么活着”有很大的关系。
成年人是为了责任、为了孩子未来、为了父母、为希望活着。
那我们的孩子又为了什么活着?
其实,孩子不会为责任活着,因为他们的认知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也不会为希望活着,孩子其实对未来的生活、未来的社会懵懵懂懂,所以,这点也不重要。
那孩子为什么活着?为了快乐?为了探索?为了好奇?
其实,孩子活着是为了一份忠诚,为了一份归属,一份内在联系。
可能很多家长理解不了,那么举个例子。
你有没有发现,如果有若干天或者一个阶段你很低落或者很痛苦很难受的时候,你的孩子会不会极其关注你?还有,夫妻俩如果吵架最惊恐的是孩子?
孩子活着是为了一份对家庭的忠诚以及跟父母的内在联系。
对家族的归属感,这是孩子活着最大的力量。
当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往往会伤害自己,目的是拯救父母的关系,但是作为父母,会因为不理解这种行为而斥责孩子干的“坏事”。
结果孩子自己伤害自己后,再一次被父母伤害。
“你们再吵架,我就不去上学了”,这句话传递出的信息,不正是如此吗?
案例一:
有一年,李爸和妻子不断吵架。忽然有一天,7 岁的儿子小李对他说:“不要再吵架了。如果你还和妈妈吵架,我就不上学了。”
儿子的话让李爸“感到无比震惊”,他的第一反应是“孩子这么小,就学会敲诈爸爸了”。 于是,李爸回答说:“好啊,你不上学最好了!”这个回答让儿子一下子呆住了,他诺诺地问:“爸爸,你不是一直说,上学是好事吗?”“对你不是好事,对爸爸是。”李爸回答说:“你不上学,用的钱就少了,对我当然好,但对你不好。” “那么,爸爸,我不会不上学……”儿子收回了他的“威胁”。
看起来,这是一次完美的家庭教育:儿子发出威胁,但被父亲巧妙化解,最后承诺继续做正确的事情。 但现在,李爸说,如果沟通到此为止,这对儿子绝对是一个伤害。他说,儿子其实在做绝大多数孩子都会做的事情——父母关系出现了问题,孩子想通过牺牲自己挽救这个关系。
“孩子是善意的,”李爸说,“我那时不懂,误以为是威胁。但幸亏,我们的沟通没有到此为止。” 当儿子收回“威胁”后,他百感交集, 抱着儿子放声痛哭,一边哭一边对儿子道歉:“儿子,是爸爸不对,爸爸不该和妈妈吵架,爸爸对不住你。” 李爸说,这个道歉很重要,这会让儿子感受到,爸爸虽然没有接受他的错误做法,但接受了他的善意。
像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数不胜数。
当父母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会主动去做一些自我伤害的事情,以拯救父母的关系。并且,他们自我牺牲的策略常取得成功:
父母将注意力转移到他的身上来,不再去理会他们自己的问题。
而对于家庭,健康家庭宛如平地,孩子会成长为挺拔的大树,而有问题的家庭宛如悬崖,孩子会成长为奇形怪状的树。孩子这样做,目的只是为了保持家庭的平衡。
不要将孩子拉进冲突。每个家庭都势必会产生一些问题,再完美的父母也会出现矛盾。
那么,当孩子这个家庭的保护神在这种时候做出自我牺牲时,父母该怎样对待呢?
李爸说,他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理解并接受孩子的善意,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懂他的意思。同时,还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的问题是爸爸妈妈的问题,不关你的事情,“我们会努力解决,你要相信我们,你的牺牲行为对我们解决问题并没有帮助”。
这样一来,孩子既感觉到自己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同时又明白他的牺牲行为是错误的,于是会放弃这种错误的努力。
但很多的时候,父母的某一方为了在“婚姻战争”中得到盟友,会主动将孩子拉进问题的漩涡。
案例二:(训练现场案例)
小雨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孩,清秀、聪明、懂事,在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一,但她从初三起就有了一个毛病:不断地洗手,一天一般洗上上百次,即便把手洗出血也无法停止。此外,她还有失眠的症状,学习成绩也不断下滑。
其实小雨是在做家庭问题的保护神,只不过,她是被妈妈拉进来的。初三时,小雨妈妈怀疑爸爸有外遇,并不断向小雨倾诉自己的苦恼。一开始,妈妈和爸爸闹得不可开交,但当小雨的病出现后,这场家庭战争便暂时停止了,他们都转过来关注小雨。
父母的冲突孩子不必负责,按照海灵格的说法,小雨妈妈的做法是“联结”。父母一方主动将孩子卷进他们的冲突,而他们这种不成熟的愿望一定会得逞。当碰到像小雨这样的来访者时,海灵格会第一时间告诉他们,父母的问题是父母的,他们不需要与父母“联结”在一起。
案例三:
一个青少年来访者告诉我,他妈妈一直向他强调,她是因为他才不和他爸爸离婚的。
对此,我澄清说:这不关你的事,
她并没有告诉你整个事件的全部真相,她留在你父亲身边,是因为她接受了自己行为的后果。
她是为他们双方做这些的,你并没有参与他们的决定和协议。
同时,我也建议来访者学会真正的尊重。如果你能明白妈妈是欣然接受自己行为的后果,那才是对你父亲和母亲最大的尊重。如果父母关系出了问题,作为孩子,他们最好是尊重父母直面他们自己的问题,而诱惑父母无视或扭曲问题,对整个家庭并无益处。
当然,幼小的孩子是无法自己学会这一点的,但做父母的可以和孩子认真地做沟通,告诉他:他们理解他的爱,但同时希望他尊重他们自己的问题。并且,无论他们怎么处理自己的关系,他们仍然会一如既往地爱他。
通过以上三个不同类型的案例,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孩子们的爱是无限的,通过受苦和自己的父母联结在一起,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如果一个母亲情绪低落,她的女儿会情绪低落。
如果一个父亲酗酒,孩子也会不由自主地用某种方式模仿父亲的遭遇,可能会在生活中处处失败。
但是,成熟的爱要求孩子逐渐地放弃幼稚盲目的爱;成熟的爱要求孩子们从家庭的牵连中释放自己,不再重复那些有害的事情。
说到这里,有个现象我们需要留意:
我们很容易伤害孩子活着的根本理由。
我们常说,孩子要好好学习,那么我们也探索孩子学习的动力是什么。
其实,孩子为什么活着的原因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学习。
如果孩子为了你而学习,他不会全力以赴,那么辛苦的事情,为你,怎么可能?
所以我们需要来探索最根本的问题——孩子为什么活着?
“存在即选择,选择即自由”这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换成心理学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一个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选择,只有不断地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个人才算活过。”
相反,假若自己的人生总是被别人选择,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白活了。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说教,而是一个赤裸裸的事实。
/End.
文章摘自——范津导师家庭教育系列书籍之《家庭教育孩子的幸福》
作者简介
有北美移民经历,专注心理学研究十年以上,心理治疗技术涉及家族系统排列、NLP、完形、萨提亚、催眠、精神分析等,结合东方儒释道,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范津导师作为一名卓越的训练师,怀有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家庭教育事业的热爱,在全国主持过数百场父母成长系列训练及青少年心态素质系列训练。帮助过千万家庭的成长幸福。
范津导师,多年致力于为中国人的幸福做贡献,让青少年的生命更有意义。
·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