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消失的她》之后,又一部女性题材的电影《我经过风暴》上映,我却迟迟不愿意去看。对于太真实太沉痛的故事,我总是想要回避不敢面对。就像一只将头埋在沙土里的鸵鸟,喜欢自欺欺人地做着幸福安康的美梦,不管风暴是否已经降临。
一个私密的空间,两个坦诚相见的人,有了法律承认保护的关系,可以是温暖的港湾,也可以是家暴的温床。隐形暴力,世俗默认,取证困难,界限模糊,是家暴一直被痛恨被谴责被严惩,但一直在发生的原因。
是什么让最初的一次推搡,发展成了拳打脚踢?是什么让离婚的决心一次又一次动摇?是什么让受害者一次一次的忍受成了习惯?是什么让施暴者的气焰一次比一次嚣张?
是恐惧,是深入骨髓流淌在血液渗透于每一个毛孔的恐惧。
女人在长期的男权社会过程中遭受的迫害歧视压制,形成了女人这种集体潜意识里的恐惧。这种恐惧如此深重,形成精神枷锁,即使在平等法治国度,在自由开放时代,女人还会带着枷锁踉跄前行。
也正是这种恐惧助长了男人的气焰,削弱了女人的力量,造成了许多家暴悲剧。电影里的徐敏恐惧家庭破裂,恐惧给孩子造成伤害,恐惧同事朋友不理解,恐惧父母受牵连,甚至她恐惧自己的恐惧,尽力用坚强和美满来伪装自己。直到她再也装不下去,忍受不了丈夫的家暴,发现那个曾经深爱她的人已经成了恶魔。
恐惧使她丧失了理智,不能和他平和平等地交流,一心想要逃避。现实残酷的是,她越恐惧越想逃,他就越愤怒越想抓。有时候面对是最好的武器,无所畏惧的目光和坚定的立场,沉稳平和的语气才会让一个歇斯底里的人安静下来。
一个朋友也遇到这样的情景却化险为夷,她的做法很值得赞扬和借鉴。
那天他丈夫心情烦躁,她也工作不顺心,两个人就互相埋怨起来。随着语言越来越激烈,二人火气节节攀升,朋友感觉场面就要失控,就躲进厕所并反锁了门。丈夫见她逃跑怒气反而更胜,追到门口要求开门。她害怕不敢开门,丈夫就一脚将门踹开,凶神恶煞一般站在她面前。
她对我说,当时她非常恐惧,头脑一片空白,感觉丈夫的拳头就要落下来,她瞬间回到了七八岁,面前的男人成了她脾气暴躁的父亲。她呼吸困难眼睛模糊,双手发麻双腿发软,本能想跪下来祈求他,求求他不要打自己。
只是过了四五秒,她突然醒了过来。她不再是七八岁的小女孩,对方也不是不可反抗的父亲。她平静地看着丈夫说,你想说什么我在听着,你不要这么激动,我们坐下来好好谈,如果你动我一下我会坚决和你离婚,因为我不允许家暴发生在我身上。听到她这么说,丈夫也冷静下来,坐在沙发上开始诉说自己的压力和痛苦。
她说,她很后怕。假如她当时情绪先失控言语再过分一点,丈夫的拳头很有可能打下来。他们的婚姻一定会留下裂痕,或者走向解体甚至会酿成悲剧。后来,丈夫进行了深刻的检讨,并痛改前非。她也再一次明确表态,家暴绝不允许,只有零次没有第二次。
她笑着说,防微杜渐,将家暴扼杀在萌芽状态,是避免家暴最好的方法。当然,她也学会了在对方情绪激动时主动喊停,更不会用过分的语言刺激他,火上浇油引火上身。
是啊,只有认准了打了你不会受到惩罚,他才会一次一次的侵犯。只有知道你孤独无依无处可逃,他才会理直气壮变本加厉的伤害。你的恐惧让他看到了你的命门,你的逃避激发了他的征服欲望,你的妥协退让和无底线的忍受,使他感受到胜利者的喜悦和掌控者的骄傲。
所以,女人并不是无能,并不是软弱,只是被恐惧束缚了手脚,削弱了强大的力量。勇敢面对困难,机智化解危机,理智思考问题,坚定自己立场,不仅能避免家暴,也会在社会上获得尊重,拥有独立自主的社会。
所以,女人要勇敢说不,不能让恐惧助长家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