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端午,粽子飘香,却再也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
在来广东之前,我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咸肉粽,碱水总神马东西的,更别说吃了。我们吃的都是红枣粽,蜜枣粽,而且是用那种老粽叶包的。
离端午节还有几天的时候,妈妈就会买来老粽叶泡在水里,泡上一天一夜后再拿刷子一个个刷干净,冲洗,再煮熟,晾干,经过这样处理的粽叶就会很韧,不容易破,而且粽子吃完了,这种粽叶洗干净晒干,还可以留到下年再用(北方人会过日子吧)(上网查了半天,才知道这种叶子其实是竹笋壳,绿色粽叶在我们那里也是比较少见的,现在应该也有了)
糯米也必是要提前泡好的,抓一把米,再放一两颗红枣进去,有时也会配点花生米,让口感更丰富,裹起来,用绳子扎好,全部包完后,放到锅里大火煮开,再小火慢慢炖,光是闻那个香味儿,就足以口水流下三千尺啦!
煮熟后,必是迫不及待的要先拿一个解馋的,烫嘴也顾不上了,边吹边吃,嫌不够甜的,再蘸点白糖,分分钟,一个粽子下了肚!
除了粽子,家家的大人是要给孩子们做香包的,用各种花色的碎布片缝成不同的造型,里面再装上白芷、丁香、苍术、佩兰、艾叶、冰片、藿香、樟脑、陈皮、薄荷等中草药,据说孩子们带上具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而且古代戴香囊真是可以治病的,叫“佩服”,与我们今天理解的佩服是两个概念。
以下些图案都是我们小时候常见的。
我妈妈最爱给我做的,是"搬脚儿娃娃",是不是特别憨态可掬,只可惜我一个也没有留下来,现在想让妈妈做也是不可能的了,等我哪天兴起,看能否把这手艺拣拣?
除了香包和粽子,孩子们的手上,脚上,还会系上“五色线”,就是由五种颜色配成的线,小的时候不理解,现在知道了,农历五月是“五毒月”,五色代表五行,可以驱瘟辟邪,古人们总是那么有智慧,只可惜这个习俗没能好好的延续,恐怕只有在农村有一些传承了吧……(不过我也可以试试传承,这当妈的是得有多强大呀,还得有时间和心情)
写了那么多儿时的事情,都是一种回忆,因为更难得到了,才显得更为珍惜,有一种味道,叫“妈妈的味道”,有一种回忆,叫“儿时的回忆”,且拥有,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