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之问与李斯之叹
01
楚威王知道庄周是个人才,便派使者带着厚礼去聘请他,许诺任用庄周为楚相。庄周见了楚王使者,听他把话说完,微微一笑,接着说了这样一番话——
“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牲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千金,是重利;卿相,是尊位。可是,对我来说这些却是不祥的东西,也不是我想要的。你没看见那些用于祭祀天地用的牛吗?主人养它们几年,给它们好吃好喝,让它们穿绫罗绸缎,个个吃得脑满肠肥,尔后,把它们带入太庙,成为贡品。到那个时候,那些牛即使想像小猪那样无欲无求地生活,它们能做到吗?庄子可没有那样傻,他深知欲先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他表示,自己宁可在污泥之中快乐地游戏,也不愿意为有国者所羁,自己一辈子也不会出仕。
庄子认为,楚威王高薪聘请他,是对他的侮辱。他明确拒绝了楚王使者带来的厚礼。这一拒绝,让他远离了权利之争,实现了自己快乐自由的理想。庄子是老子学说的继承者、发扬者,与儒家积极进取思想不同,他们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法自然。对于庄子的做法,我们不应该武断地肯定或者否定。但有一点值得记取,那就是他对权贵的警惕以及对荣华富贵淡然态度。
其实,不止道家学说的支持者中有这样避世的人,儒家中也同样有这样的“另类”。孔子的学生闵子骞就是一例。他坚持“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扬言,“如有复我者,必在汶上矣。”如果有人逼他做官,他一定逃到汶水东边的齐国去。其行为与庄子有相似之处。有人认为,庄子的“出世思想”不合时代潮流,不利于社会进步,但其实人都有两面性。闵子骞的事例说明,一个人对权势富贵的态度与他所持的学说并无必然联系。
02
像庄子、闵子骞这样对权力、富贵不热衷的人毕竟是少数。在历史上,有很多人正是缺少庄子、闵子骞那样面对荣华富贵的冷静,而走上带血的仕途,成为权势与财富的牺牲品,正如那些被牵入太庙中的公牛。秦朝的李斯正是这样的人。
李斯跟老师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他向老师辞行时曾说过这样一番话:“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世之情也。”
得时无怠,意思是要抓住机遇,积极进取。这是儒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积极进取思想的另外一种表达。李斯秉承这种人生哲学,以此为基点,开始了他一生的长途跋涉。李斯认为“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因此,他把摆脱卑贱与贫困,求取功名富贵作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有了这样的人生哲学,他自然肯下功夫求学,学得一身治国安邦的真本领;有了这样的人生目标,又促使李斯百折不挠,始终保持积极进取之心,永不满足,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然而,李斯过于看重名利、荣禄,最终让他丧失了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成为名利的牺牲品。
公元前247年,李斯入秦,经过吕不韦的推荐成为客卿。此后,26年间,李斯由一名闾阎平民位至丞相。李斯的儿子李由也做了三川郡的郡守,女儿都嫁给秦宗室诸公子。李斯成了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尽享荣华富贵。有一次,他的儿子李由回到京城休假,李斯在家中摆酒接风,朝中百官无一例外,全都到李斯家中祝贺,门前的车骑成千上万。面对这种无限风光,李斯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想起了老师的一句话——物禁太盛。
然而,李斯已经骑虎难下,身在高位之上的他已经身不由己了。秦始皇死后,他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之下,成为赵高的帮凶,篡改遗诏,杀扶苏、蒙恬,立胡亥为秦二世。后来,又助胡亥为虐,祸国殃民,最终被处以五刑而死。在临死前,李斯与他的儿子一起被绑赴刑场,李斯对他的二儿子说:——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我想与你一起再像以前一样,牵着黄犬走出上蔡东门到郊外去打兔子,现在难道还有机会吗?”于是父子抱头痛哭。
03
其实,人生处处充满挑战,又处处有着机遇。成功的人则善于抓住机遇,这样就能在人生的格斗场上获得主动权,化危为机,实现人生目标。李斯从荀子学得帝王之术,自然要贷与帝王家。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离开故国,离开东方,一路向西,投奔秦国。李斯抓住了纵横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驰骋于各国之“天时”,抓住了秦国这个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大国之“地利”,抓住了吕不韦这个伯乐之“人和”,开始了直上青云的仕途之旅。
李斯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但是读书人不应该久处穷困之地和卑贱之位。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金钱,知识就是地位,学而优则仕,这是不变的法则。更可贵的是,李斯是个实干家,说干就干,绝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史记》中,司马迁记录李斯临刑前曾与荀老师有一番对话,不知道荀子是怎么说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李斯的话中看出他为了追求名利而决绝坚毅的身影。
得时无怠,应该是奋斗者的座右铭。但还有另外一解,同样重要。
唐朝诗人胡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云阳血染衣。”是啊,田园将芜胡不归?可惜李斯醒悟得太迟,而那黄犬之叹终成千年一叹,让人惊心动魄、久久难忘。
好在,在中国历史上,在李斯之后,有很多人多了一份庄子的清醒。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高唱《归去来兮辞》;韩愈慨叹“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李白放言“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否极泰来,物极必返,古代哲人无数次地表达这种思想。它揭示我们在奋斗的历程中要把握自己,切不可为名利而疯狂,亦不可被荣华富贵的光环迷失了心智。有时候,顺其自然,淡然地看待一切,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或者干脆像庄子那样,远离权力的角力场,做一个平平淡淡的人,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面对荣华富贵都能多一点庄子之问,少一些李斯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