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3.10-11:祭之理通于治国,政之道无非为仁

「八佾篇第三」10-11 

【原文】

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

10孔子说:“对于禘祭的仪式,从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了。”

11有人问禘祭之理。孔子指着手掌说:“我不知道。知其理者对于天下事,大概也了如指掌吧?”

【注释】

1、“禘自既灌而往者”:

“禘”音“帝”,是古时天子祭祀宗庙的大祭。鲁国因其始祖周公旦有功于天下,周成王特赐天子礼乐以祭周公,所以鲁国周公庙得有禘礼,而孔子得以“观之”。

“灌”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形式。斟酒浇地以求神降临。可解作“献酒”。

2、“或问禘之说”:

“或”意为有人。

“说”意为学说、理论。

3、“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其”意为也许、大概。

“示”者“现”也;“诸”者“之于”也;“斯”指后句的“掌”。“如示诸斯”即如同显现于手掌的(纹路)。联系后句的“指其掌”,既了如指掌之意。

【评析】

“八佾篇”共二十六章,多论孔子时代的礼乐。然而,世易时移,后世对孔子所言的本意多已不甚了了。如第10章即争论纷纭,莫衷一是。故存疑不论。但无论孔子究竟为何“不欲观之”,想必总不离僭越违礼之事。

在第11章中,有人接着问禘祭之理,孔子说“不知也”。有人认为这是推托之辞,因为孔子不满鲁人行禘祭时僭越违礼。但孔子以教授为业,正是为了传道。若有人诚心求教,孔子断无知而不言之理。因此,孔子说“不知也”,或者并非有意推脱,而是实乃不知。因为“禘祭”之礼的创设早于孔子数百年,其原始用意或已失传,故孔子说“不知也”,正是实事求是的体现。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虽然如此,但孔子知道古人制礼的目的是为了行义,所谓“礼以行义”。前文我们说过,义=仁+智。故能制礼者,必有大仁大智。有大仁大智,故能视天下事如视其指掌,无不了然。是故孔子曰:“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既能制礼,则必知义之所安,必知天下之利皆由于兴义,天下之弊皆由于悖义。义之本既立,治世之道则生。故为政之道,无非行义为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