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岁以后,远离喧嚣,告别热闹,不在人群中争宠,只想学会做自己而已,做一个能承受得住孤独却不会寂寞的人。
我发现,三十五岁以前只想追求名与利,奢与华,这些一般在通过努力后都会如偿所愿。
而人到三十五岁后想要得却特别简单,可又很难,回过头望去前面的三十几年是过得忙碌而充实,唯一遗漏的是忘记了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甚至有时候忘了自己是谁。
也许你是领导的好员工,也许你是合格的子女,也许你是朋友最信任的人,可于你来说:你到底是谁?
这应该是我们好多80后都会扪心自问的问题吧!
可实际上去面对和解决的又有多少呢?生活虽忙,也不忘记还有个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耐得住孤独,只为寻回原来的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
01 学会独处,直面自己的内心
马克.特蕾恩曾说过:只有独处时,我们才能触碰到心灵深处最真实的自己。
很多时候独处会被误认为是高傲、独来独往的代名词,所以就不敢去靠及它,任由自己在喧闹的人群上慢慢迷失自己。
我们每天忙着面对各种人事物,自己完全没有时间去想自己需要什么,只能顺势得到生活给我们的罢了,自己内心在想什么更是顾不上去关心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看似一切正常,却又感觉缺少些什么,而且这种感觉会持续很久,从而造成焦虑和迷茫,对生活得过且过,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不难想象,不真正了解自己内心需求的情况下是很难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放过自己片刻,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找一个清静的地方,排除一切能打扰我们的外界因素,最好是将手机离人或是关机,手机虽是连接外界最好媒介,可也是“害人不浅”的妖精。
独处期间,我们将自己放空,心无旁念,静静的安坐那里与我们的内在小孩拥抱,倾听她的需要,表达对她的爱恋。
如此一来,我们才有机会感受自己真实的内心,感知那个最真实的自己,从而去获得与心灵靠近的机会,取得心灵幸福的入场劵。
02 学会独处,便是自我成长的最好归宿
书中曾看到过这么一段话:独处是一个人的狂欢,是一种智慧的沉淀,更是一种心境的历练。学会独处,与灵魂深度对话,不断刷新自己。
我们会常以为:人多好办事、一个人的力量薄弱……所以就不愿一个人前行,认为自己也没必要去面对孤独。
孤独并非孤立,我们只是需要给自己腾出些时间让一个人沉下来,在只有自己的世界去学会成长。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在孤独中进行,在孤独中完结。
比如我们写作爱好者,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学会独处、耐得住孤独,孤独中与自己深入连接,从而写出那些具有灵魂的文字。
既是有文字相伴,这又是孤独中闪耀的点点星光,许是外人看来的孤独,却是自己最高光、最被滋养的时刻。
大多名家的传世之作就是这样在孤独相伴中诞生的,如卢梭的《一个孤独的漫步者》、路遥的《平凡世界》等。
孤独是给人的另一种考验,在孤独中自我成长又是人生路上的一条辟径。
03 学会独处,只成为真正的自己
蒋勋曾言:“我孤独的时候,我好希望有朋友,可是人多的时候,我感觉到最难忍受的孤独是在很多人的热闹当中,你要应酬,不断地应酬,然后你就忽然发现自己不是自己了。”
真正的孤独不是一个人的独处,而是人群中的落寞。
这也是受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人们不得不伪装成另一副模样,生活中显现出来的是各种应付,而非真实的自己。
恰恰只有卸下面具,一个人独处时才能做回真正的自己。
不论这时的自己已是饱经风霜的脸庞,还是容光焕发的样子,都不曾嫌弃与评论,因为这才是真正的自己。
可能会看到面具下的自己会有如此不堪的一面,那也别无选择,伤心也好,痛苦也罢,这就是你自己呀!
既然不能左右事实的改变,那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接纳,接纳看到的这个不完美而真实的自己。
不过,幸亏丢掉了这本是严实的面具,否则一辈子戴着面具的生活定是要比一时的被揭开伤疤痛得多!
04 结语
很喜欢罗曼·罗兰说过的一句话:在孤独中寻找自己的真实,而不是在别人的欢声笑语中迷失自我。
真实的自己通常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表露出来,而一个人独处时就是与另一个自己见面的最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