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人的印象中,中国数学教材的安排应该是高中知识是最难的,小学知识是最简单的,那么在所有人的心里都会认为,在小学中一年级应该是最最简单的了。可以说有的家长会拍着胸口骄傲的说:“俺的孩子的会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数学学习根本不发愁”。一年级的数学真的就有那么简单吗?我就以我的一年级上册中的一节课为例,来看看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我会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而学生会有什么收获。
前几天,刚刚讲了《9加几》这节课,就以此课为例吧!在教学新知识的时候,学生都会根据图意快速列出算式:9+5=(),在所有人的意识里,这个计算对于学生来说不难,学生都知道得数是14,课堂教学中确实是这样,学生直接都说出了9+5=14。是不是学生能直接说出正确结果就代表学生都学会了新知呢?我们这节课的教学是不是就算完成了呢?作为教师的我们当然知道,这节课我们才刚刚开始。其实在这一个简单的算式里其实包含着很多的数学思想、数学技能和数学方法,让学生掌握这些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技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才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
一、算理的研究
在教学中,很多孩子都会很快说出算式的的数是14,但学生对于计算真的掌握了吗?
当我提出问题:“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时候?”大部分的同学都不知道怎样回答了,因为在他们的记忆里,幼儿园的老师,自己的爸爸妈妈都告诉他们了“9+5=14”啊!从而可以看出来学生对于计算中的算理知之甚少。
在这里不得不说说“算理”的研究了。何为算理?顾名思义,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中思维方式,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但算理能力的培养常常被忽略。算理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因此,小学阶段应该重视算理教学,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找算理呢?其实很简单。
1、借助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不同年龄段,认知不同,所以思维也不同,简单的思维模式也可以解决问题。例如一个学生这样回答:“老师,盒子里有9个,外面有5个,一共就是14个。”
师:“你怎么知道是14个,你得告诉同学们,我们才知道你算的对不对啊?”
生:“我数了数,盒子里和外面一共有14个。”
在这个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就看出这个学生利用了“数数”这个技能来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我的补充总结,学生知道了,哦!原来“一个一个接着数”也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啊!
2.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在学习这个单元前,刚学过的上一个单元里,学生已经学会了“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学生已经会计算“10加几”,并且已经感知到在计算“10加几”的时候很简单,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看能不能把“9加几”变成“10加几”。学生已经有了分与合的经验,所以只要稍加点播,学生就会在合作中找到“凑十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把语言汇总规范化、准确化,形成一个语言表达模式:“看到9想到1,把5分成1和4,9+1等于10,10+4等于14”,这样便于学生记忆和梳理用“凑十法”的计算过程。
3.通过动手操作来构建模式
动手操作是数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堂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而且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动手、观察、推理、总结等活动来亲自探究新知,形成自己的结论。动手实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节课中,就可以通过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更深一步的体会到“凑十法”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摆-挪-捆这个过程,感悟到把9变成10的过程,理解了把5分成1和4的原因,学生有了亲自的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更深刻的掌握了“凑十法”的方法和过程。
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吧!在计算“9加几”这节课中,我们都培养了学生的那些技能:1.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会用数学语言有调理的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2.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接着数,凑十法)3.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现在,你还能说一年级的数学简单吗?其实,学生的很多技能都是从一年级开始一点一点积累的,没有一滴一滴的水,怎么会有涓涓小溪和奔腾的河流,让我们共同努力,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