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怀着受害心态度日,无异于传播迫害观念。
——《奇迹课程》【T-6.I.6】
今天在微信群里看到一个妈妈说婆婆天天要给孩子把屎把尿。
起初,大家都来给她科普把屎把尿的危害,例如:容易脱肛、孩子括约肌没发育好,其实是无法控制排便、把屎把尿是成人的需求,不是孩子的寻求,学会尊重孩子。
但是对方反复说:我也很想科学育儿,但我没有办法,婆婆非得把,还说不得。
大家一再给出建议,她温柔而坚定的用家中各人各事推挡回去。
这个小互动中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心理动力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一个朋友找你诉说工作中的不顺:我的领导整天找我麻烦,鸡蛋里挑骨头;或者说生活中的辛劳:我老公一下班都不知道帮忙,还挑剔我胖,不会打扮,不如他平时工作中接触的女性素质高。
当你给出建议:要不要试着换个部门/公司;或者:和老公表达一下,你作为全职妈妈的辛苦,交换身份一周,让他也体验一下全职爸爸的生活。
这个朋友很可能会说:我也想换一个部门,但是......;或者:我也想和我家那位好好说说,但是他总.....
无论你给出多少建议,都会被对方轻易的用“是的...但是”给打回了。
这时候,助人者往往会觉得自己在跟一堵墙在聊天,无论说什么都会被反弹回来,内心充满挫败感。而求助者会沦陷在一种“果然如此,没有人可以帮我摆脱困境”的受害感中。至于在对话中出现的那个令求助者痛苦的对象,就成为了这段无意义对话中的迫害者。
演员已经安排好,剧情已经准备好,导演、灯光师、群众演员就位,好戏开演——卡普曼戏剧三角。
从上面在群内求助的例子,有困扰的妈妈在玩“是的...但是”游戏,无论围观群众还是助人者给了多少建议,她都说:我知道,但是......。这个人际交往的心理游戏,会造成两方面困扰。
助人者感受到无力、无助、受挫的困境中,慢慢对这类求助者疏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最后各自散去。
求助者重复演绎“我无力改变,没有人能救我”的受害者模式。当一批又一批的助人者离开ta的时候,ta就能再一次经历“被抛弃”的剧本,感叹“果然,这就是我的命”。
有意思的是,求助者一生中一定会不断的遇见各种助人者,一方利用牺牲获得关注,另一方用热情照顾和关系。
他们会被这个心理游戏一再困住,求助者不断强化“不牺牲,就等着被抛弃”的信念,助人者不断强化“我一点用都没有”的信念,如果他们不能在人际关系当中觉察,就会在生活中一再轮回。
如何砍断这一痛苦的轮回呢?
对于求助者,首先应该看到自己在人际关系当中玩的“是的......但是”的游戏;其次在想说“但是”的时候,感受一下自己是真的做不到,还是期望对方的眼光多些留在自己身上;最后向对方坦诚自己真实的需求,对自己的需求负责。
对于助人者,首先应该看到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容易被求助者所吸引;其次在助人过程中分清界限,清晰是对方不愿意改变,而非自己无能;最后尊重求助者想停留在“受害者”模式的决定,清楚是对方的现状和选择,而非自己无能。
你身边也有这样的戏码吗?你愿意与陌山分享你的故事吗?请于文末留言,陌山始终聆听你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