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or来访者
挑战咨询师被反移情,咨询中没有觉察到,在讨论环节才有所意识,就赶紧约练下一场,怎样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
不管是好了伤疤忘了疼,那个疤仍然在,还是今天有了觉察,即使有行动力去约练,似乎都需要带着那份疤的觉察刻意的练习吧。我们曾经有的那个经历,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又是什么呢?对我们的咨询又有何正向的影响?对我们以后的咨询有什么促进作用呢?他是否又来提示我们要注意点什么?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对曾经的经历已经变为有意识的觉察,而不再是今天那场咨询中的不敢触碰和面对,下次再遇到的话,自己那个当下经历时的感受和来访者的感受一样吗?是否也能看到自己当初的那个背影,感受到自己当初的那个感受,心口一致的表达,同理到来方者的感受呢?没有到那个当下,但是可以鼓励自己尝试的去做,不确定也不要求自己做到怎样的程度,可以确定的是,带着这份觉察去约练。
面对思维比较活跃的,有点混乱的来访者,咨询师好像需要重复他想表达的意思,再确定来访者听清楚了之后,去选择怎样的回答方式。有的时候会正面回答,也有的会答非所问,如果出现答非所问的话,在哪个点叉开咨询师要在这留个印,她岔开的这些内容,对来访者是否有帮助呢?也需要与来访者进行确认,看是否需要再重新回到叉开的那个点,还是继续?看来刘老师讲的每个知识点都需要牢记,切记,都是有可能会发生的,是他在大量的咨询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也是需要值得借鉴的地方。
在倾听的过程中,不仅要听懂来访者,他想表达的意思,他看中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提炼重要字词,还要注意他是否已经把她想表达的表达清楚,首先需要做的是她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吗?她表达的和咨询师理解的一致吗?只有都确定清楚一致了,似乎才确认他想表达的,接下来才可以确认他的直觉吧!感觉在我们倾听之前,来访者想表达的,和我们接收到的都需要有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个动作的分解。好像来访者在说表达之前,大脑会提前搜索相关内容,再由口表达出来的形式,咨询师在耳朵接受以后,大脑也要有一个初步的筛查,所以两者大脑之间的衔接,也不太可能无缝衔接吧,所以确认自己说的话,确认来访者的话,都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的,突然感觉倾听是挺重要的,任何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也挺不容易的,似乎干什么都没有容易的吧?大道至简,困难的事,简单的去做,能做一点是一点,这会儿怎么联想到了U型咨询法?去琢磨琢磨,怎样利于倾听的练习?
不知道是前几天约练后把自己的对工作的情绪有所缓解,还是今天去单位之前已经有了放低期待,所以回来后情绪相对稳定,对于今天自己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尽管在去之前有一些紧张和小小的焦虑,走到门口之前,还有一些犹豫,自己不都全部照单全收了嘛,感觉自己的承受能力超出自己的想象,让一个人面对一定程度的困境时,也能被激起求生的欲望。当有了这一小步的迈出时,还有回来时的坦然时,所以如果想到下一次再去的话就感觉也就是那回事,面对就行,面对也是一种方式,面对一次不行,那咱来第二次呗 ,甚至是第三次,第四次,累积到一定次数的话,量变的过程也会影响到质变的,而如果想要量变的话,今天的这一小步也挺至关重要的,感谢自己的勇敢面对,抱抱自己,安慰自己,在这样一个忙碌的社会潮流中,就需要自己的自我照顾的能力,照顾好自己的时候才有可能照顾到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