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繁忙的工作日,最怕收到微信语音消息。
就正如这会儿,我这边正为手头上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一个微信名称叫“Monika”的姑娘在微信上找我,她是另外一个城市分公司的工作伙伴,毫不客气地扔过来几条59秒的语音。
不听吧,生怕对方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听吧,说实在的心情实在有些发怵,比收到“在吗”还发怵。
犹豫两秒,还是停下手上的工作,掏出缠成一团的耳机,好不容易整理好之后插手机上,点击语音。
“嗯,那个,是这样的……嗯……“
“怎么说呢,这事情有点麻烦……嗯……”
“嗯……不知道你明白没有……反正就是……”
一堆语气助词和无意义词汇啪啪啪地打进我的耳朵里,从收到语音到听完语音,整个过程已经过去了快十分钟。而我从这一大段一大段的语音中所接收到的有效信息,用文字描述的话,50个字以内就可以搞定。50个字,我1分钟不到就可以看完。
工作被打断,不得不重新整理思绪不说,此时心情已经非常烦躁了,是那种想摔桌子的烦躁,但由于好歹算同事,于是强忍着怒火,优雅又不失礼貌地回复了一句:“好的,下次您给我发文字就行。“
然后对方又扔过来一条语音,只有两秒,点开一听,说的是“好的呀”。
摔!
02
一直以来,除了亲人、恋人和亲密好友之外,对于其他人所发的微信语音,我都非常排斥。起初我以为是自己不擅社交的问题,抑或是自己不够耐心,太小题大做,后来与朋友们聚餐,说起微信语音这个功能,大家都纷纷表示非常讨厌,尤其是不太熟悉的人发来的,以及那种五秒以下三十秒以上的语音。
为什么这么害怕收到语音,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一种 “冒犯”和“负担”。
2014年,纽昂斯通讯公司曾经对1000名年龄从18岁到65岁不等的美国智能手机用户进行了一项调查,有27%的受访者表示听语音消息是一种负担。
更有甚者,有19%的用户会在收到语音消息时感到被干扰或者恼怒。
首先是语音消息占用他人时间和精力。
如果对方说话简单利索那还好,如果碰上那种懒得打字,说话啰哩啰嗦没有重点的人,收到语音就像踩到大便一样难受。正如我在上文中的经历,明明1分钟可以接收的信息,我却用了快10分钟才完成。
发语音者把没有经过大脑整理的话一股脑地倾倒给听者,说完之后感觉神清气爽,而听者却必须停下手头的事情,充当那个信息处理的角色,占用他人的时间不说,更是占用他人的精力。
鲁迅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
我们是在对这几段语音火大吗?不是,我是在对发语音的人火大。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欠考虑,万一对方正在开会、出差、会见客户呢?那这语音是听还是不听?
(图片来源网络)
其次,听语音还有不小心外放的风险。
朋友梅梅分享过她的一桩糗事。
一次公司全体会议,正当老板在上面大讲特讲的时候,梅梅的手机连续震动了几下,当时老板讲话正处于无聊阶段,于是梅梅就悄悄点开手机,发现是有一阵子没联系的大学同学A发来的语音,每条大概二十几秒。
原本梅梅没想要立即听,但A又发过来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一时勾起了梅梅的好奇。趁着老板没注意,将语音切换成“听筒模式”,拿到耳边悄悄地听起来,却没料到脸碰到了手机屏幕,将“听筒模式”切换成了“扬声器模式”。
彼时整个办公室,除了老板的声音外,又响起了一个女声的尖叫:
“啊啊啊,我刚才见到你前男友了!!他竟然还和那个女的在一起啊!”
整个办公室的人都看着梅梅,同事们似笑非笑的表情以及老板黑成焦炭的脸,让梅梅无地自容。
从此以后,梅梅前男友的梗一时间传为公司笑谈。
当然,那天以及后来,梅梅都没有再理过A 。
开会听语音梅梅有错,但如果一开始A在发语音的时候,能够想一想对方方不方便这个问题,把那段惊人的语音换成文字,说不定梅梅还能跟她聊上好一阵子,加深一下原本疏远的友谊。
此外,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微信语音会给人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
纯文字消息,一眼就看过去了,信息很快被大脑接收,没有什么心理负担。而看到一条语音,就如看到一条未接电话那样令人忧心忡忡。
在点开那一个语音白框之前,心里总会预设各种情景:
是不是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
领导是不是布置了很多新工作?
孩子是不是在学校闯祸了?
……
在无形之间,微信语音就给人造成了心理压力。这实在是一个“让发送者激动,让接收者流泪”的功能。
03
一个人的情商高低,很大程度上可以从发语音这件事情上看出来。高情商的人,不会随随便便就给人发语音,如果实在没办法要发,那ta一定会事先说明,并且在说话过程中尽量减少无效信息。
如此一来,对方感觉受到了尊重,理解你发语音的初衷,也就会耐着性子去听你说话。
对于那些毫无征兆、突然抛过来的、冗长乏味的微信语音,希望可以像QQ一样设置一段自动回复:
“抱歉,您的语音我不想听。”
如果你尊重我,请不要给我发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