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没出过门的人,从小到大还没出过河北省,可是我却能准确地判断出安徽人的口音。原因很简单,我有一位来自安徽的爷爷。准确地说,那是老公的爷爷,可是我丝毫没感觉到有何差异,我喜欢听他带着浓浓安徽口音跟我说话,更喜欢听他不慌不忙地跟所有来找他看病的人这样说话,那别样的抑扬顿挫,总让我对自己家乡的方言暗自腹诽:怎么就是觉得爷爷的安徽的口音比我说的家乡话更温和更从容更好听呢?
我进这个家的时候,爷爷已经八十多岁了。爷爷平时就住在临街的那座房子里,老人眼睛不太好,平时经常躺在床上听听收音机,很安静。他的那间小屋除了一张单人床以外,就是一张老式的大写字台,厚重结实,一望而知是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的。渐渐地我才知道,这写字台对爷爷是非常的重要。
爷爷小屋的宁静总是在每天的早饭过后被打破,我休息的时候特别喜欢到爷爷的屋里听他给一波又一波的人看病。当时他早就已经退休了,这些病人大都是慕名而来,在医院找不到就找到家里来的。每当听到有人问:万大夫在家吗?爷爷总是一叠声地回答:“在家,在家,快到屋里头来——”最喜欢听他说“来”的时候声音拖长一点,声调还从高往低滑动。这时候你要走进去就会发现,此时的爷爷似乎体内一下被注入许多活力,声音显得那样柔和,那样有活力:“哪里不舒服?坐在那里。”他不号脉,不离手的是一支听诊器,他总是温和地对人说:“没有事,吸气,对,呼——”偶尔会用手摁摁病人的患处,“这里疼不疼?这儿呢……”“好了,没有事,吃点药就好了!”几分钟后,爷爷讲听诊器从耳朵上向下一拉,就那样挂在脖子上,开始在大写字台上写药方。因为很严重的白内障,他总是写得很慢,一笔一笔地很是认真,但不知为何,那笔画总是七弯八绕向天书一样,我是怎样也看不懂的,但爷爷说过药店的人能看懂。写完,他总是摘下眼镜,一边递过药方一边说:拿去到诊所买点药吃,过几天就好了,没有事……”
爷爷在家里给人看病从没收过诊费,家里也没有药卖,他就凭着一支听诊器,一支圆珠笔帮好多人看好了病。
因为我喜欢到爷爷屋里看他给人看病,爷爷常常念叨:赶明儿找块小黑板来,我教你画人体解剖图……而我,我现在最后悔的就是,我从没给他找来那块小黑板。爷爷过世已经十一年了,可是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我还是能清楚地想起他那只露出短短白色发茬儿的光头,能听到他那从容的,温和的安徽口音。
那是我心中最美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