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读书笔记32:桓公十年

//桓公十年,周桓王十八年,前702年

<<<人名>>>

1曹桓公(名终生)
2鲁桓公,卫宣公,齐僖公,郑庄公
3虢公林父(西虢国君主,周王室右卿士),詹父(王室大夫,虢公林父下属)
4芮伯万
5虞公(虞国国君),虞叔(虞公之弟)

<<<地名>>>
1桃丘(卫地)
2郎(鲁之郎地,非朗国)
3虞国(夏禹时分封的虞舜后代的封国,姬姓,公爵,今山西平陆东北)
4芮国
5秦国
6共池(虞地,今山西平陆洪池乡,共,hong二声)

<<<天下大势>>>
1楚武王称王,在南方结盟和意图进主中原;
2齐郑小霸

1虢公林父向周桓王重伤属下,反因无理被王师讨伐,虢公林父逃到虞国。这下好了,下次周桓王再想讨伐曲沃,会不会没有领兵的人了?

2秦人送芮伯万回国:芮伯万于桓公三年被他的母亲赶出芮国,桓公四年被秦国捉到并收留,桓公九年还随虢公率领的王师讨伐曲沃。今年被秦国送回芮国。看来这次成功送回了。关于秦人为什么对芮国的事如此上心,猜大概是秦国也有入主中原称霸的企图。另外,芮国为姜姓,此时期人们都认识到姬姓正在衰落,而姜姓被认为是天命所归(当初西申侯杀了周幽王,申国是姜姓),齐僖公的强大便是预示。隐公十一年,郑国入许国却没有灭许国,郑庄公说“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因为许国为姜姓。同样,芮国也是姜姓。

3虞国轶事:又是一段国君与其弟之间内讧的故事。这次的记载看起来弟弟虞叔是正义的一方。不过,弟弟一不高兴就去讨伐国君哥哥,还把国君哥哥赶跑了,很能说明虞国也陷入小宗独大的乱象中。
【匹夫:春秋时,士人以上实行一妻多妾制,而庶人则只有一夫一妻相匹配(因为多妾养不起),因此称庶人男女为“匹夫”“匹妇”】

4郑、齐、卫联军伐鲁:这是桓公六年鲁国为齐国分发慰劳物资时得罪了郑国的后续。[传]不用伐鲁,而用来战,是因为“我有辞也”,认为鲁国是正义的一方,因为鲁国是按周礼行事的。而且[传]解释说,[经]在记载这件事时,把齐、卫排在前面,把郑排在后面,因为齐卫是侯爵,高于郑。坚持自己是照周礼办事。另外,齐国与鲁国是姻亲,与郑国是盟国,这次选择了与郑国来打鲁国,而且还叫上了卫国。卫国因为要加入三国联盟讨伐鲁国,还在前不久放了鲁桓公的鸽子,说好的会见人却没去。这里可以看出,鲁桓公此时面临的周边形势是不利的。以前鲁隐公时,鲁国的周边关系是很好的。
【顾栋高说:隐公之始,鲁与齐郑为一党,而桓公初立,以篡弑惧见讨,以赂结郑,以昏求齐,与二国尤亲,未尝相战伐也。至是齐欲图纪,而纪为鲁姻,其来战当以此故。左氏之说非也。齐为大国,岂以郑班訖小嫌而遽为兴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