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知你有没有注意这些现象。走在街上,看到有很多人在某商店门口排队,你大概率也会挤进去看看他们在买什么。在不熟悉的餐厅点餐,你可能会选择某样“明星菜品”,因为服务生告诉你每一位来这的顾客都会点它。网上购物,同样是买水杯,你一定会选择顾客评价最高且购买率最高的那件。这些都是从众行为。
在心理学上,从众行为分两种:顺从和接纳。顺从是靠外在力量表现出从众行为,内心不一定接受。接纳则是真诚接受从众行为。比如,在学校被老师要求安静坐好,是顺从;上课时自己认为应该安静坐好,是接纳。
有三个经典的从众研究: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下面分别介绍这三个实验。
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
20世纪30年代,谢里夫将游动现象用于遵从行为研究而进行的一项研究。他利用游动错觉的特点。首先告诉被试者黑暗环境下的光点在运动,然后让大家判断一个光点运动的距离。由于人们一般没有游动错觉的知识,因而就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距离判断。随后谢里夫再让一位实验助手以肯定性的口吻指出距离判断的尺度,结果发现经过几次实验之后,被试者的距离判断越来越接近于实验助手所作出的距离判断。这一错判现象的社会心理学依据是:所有被试由于处在一种不能确信自己的情境中,因而,被试者只好慢慢地遵从他人的判断。该实验结论是,人们在不知情况不能确信自己的情境中,出现了一种遵从行为。而这种遵从行为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所引起的,而不是盲目的服从。
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
他让被试坐在一张有七到九个人的桌子旁,真正的被试只有一个,其他的几个人都是为配合实验而故意安排的助手。阿希首先让他们看一张卡片,卡片上有一条直线,之后再看第二张卡片,卡片上有三条不同长度的直线,其中有一条很明显的是和第一张卡片上的直线长度相同,而这群人被要求轮流回答第二张卡片上哪一条直线的长度是和第一张卡片的长度相等,此时这名被试是坐在倒数第二个位子。这个答案是很明显的,而在大部分的试验中每个人会给予相同的答案,但在某一些被操纵的试验中,阿施的“助手”被指示要给予一个错误的答案,而阿施则在观察这样的情况会引发受试者怎样的从众行为。在这种情境下,所有群体成员都是串通好了的,除了其中一个成员之外。实验时,那些串通好了的被试故意作出错误的判断,于是那个真被试就需要在他希望报告的结果和其他群体成员报告的结果之间作出选择。实验的结果令人震惊,即使答案很明显,但在三分之一的情况中,被试会遵从团体的不正确答案,而百分之七十五的被试会至少遵从一次,而团体不够大也会有如此的从众行为,当团体成员有 2 到 16 个人,只要有 3 到 4 个实验者的助手在其中,就会如同在更大的团体之中一般,有效地产生从众行为。阿施的实验向我们表明:有些人情愿追随群体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与他们从自身感觉得来信息相互抵触。群体压力导致了明显的趋同行为,哪怕是以前人们从未彼此见过的偶然群体。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这是个极其残忍的实验。受试者被告知将扮演“老师”的角色,所要做的是给隔壁房间的另一名受试者进行记忆力测试。事实上“另一名受试者”是由实验人员假冒的,这一切只是米尔格伦布置的一场局。受试者被告知,只要对方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他将按下一个按钮,控制器将使隔壁的“学生”受到电击。此外,一名身穿实验室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将在旁边作指导和监督(必须指出的是,并没有真正的电击发生,当然受试者并不知道这一情况)。受试者还被告知,实验中的初始电击为45V,每逢作答错误,电压值将随之提升。受试者每次按下按钮,“学生”将在隔壁房间发出尖叫声,请求受试者停止测试。那么,实验会一直进行下去吗?
实验结果:在实验进行到某一程度(如电击330V)时,许多受试者表示开始感到不舒服,并质疑是否继续实验。然而,穿实验室工作服的工作员对每一次的暂 停请求都鼓励他们继续。在得到无须承担任何责任的保证后,大多数的受试者都选择了继续,提升电击电压,给予受害者一次又一次的电击。一些受试者则在听到 “学生”的尖叫声后紧张得笑了出来;因为当电流传向另一个人的躯体却无能为力时,恐怕笑是最好的良药。
最终,隔壁的“学生”会开始痛苦地敲打墙壁,恳求检查自己的心脏状况。在电击继续提升后,来自“学生”房间的声音将突然消失,以暗示他已经死去或者失去知觉。假如你必须给出猜测,此后有多大比例的受试者将会继续给予电击呢?
5%?10%?
在“学生”可能已经陷入昏迷或者死亡的情况下,约61%至66%的受试者选择继续实验,直到电击达到最大电压450V。重复的实验研究表明了同一的结果:只要实验室里的那名工作人员认为没有问题,受试者将无意识地对一个无辜的陌生人施加痛苦。
大多数受试者在电击达到300V之前都不会提出质疑或反对,0%的受试者在此前要求停止实验(请注意,在某些情况下100V的电压就足以使人丧命)。
三个实验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谢里夫实验证明了心境联结,即别人打呵欠你也被传染打呵欠;阿施证明了群体压力的效果,所有人都说黑,你看见了白,你就会质疑自己,即时它就是白;米尔格拉姆证明好人也会变成刽子手。
我们每个人,都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前进。当一个人单独行动时,头脑总会保持清醒。当群体一起行动,行为会不受自己控制。尤其是当大家各司其职、分散工作时,邪恶似乎更易进行。比如德国二战时期,公务员愿意处理有关大屠杀的公文,而他只是做了文职工作,并没有直接杀人。戴维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写道:“人类有一种潜能,那就是把屠杀他人不当一回事。”
那为什么会从众呢?一方面,人类是群居动物,群体只会接纳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人,保持意见不同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另一方面,在自己看不到问题的答案时,我们会寄希望于别人身上(比如被老师问到不会的题目,我们会跟着别人的提示说答案),人们都希望自己行事正确。另外,地域文化的不同也会影响从众,西方国家的人更加独立,亚洲东方国家的民众会更有凝聚力,更强调团体行动。
从众行为真的一无是处吗?并不,比如,部队就需要所有人服从指令,不能自由散漫。当群体在做正确的事,跟着群体走没问题;当群体行动无意义甚至有害的事,该怎么办呢?我们在社会中,又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呢?《社会心理学》在最后给出了建议:做你自己的事,责疑权威,如果感觉良好,那就做下去,跟着幸福走,不要从众,仔细地思考一下你自己相信你自己,将一切好的东西归功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