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集《人生如逆旅》读后感
读书亦如吃饭,“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有所好。去岁至今读了三本汪曾祺的书,《汪曾祺生活美学》、《汪曾祺小说》,还有今天刚刚读完的《人生如逆旅》。其中《汪曾褀生活美学》中的大部分散文,在《人生如逆旅》中都有收录,算是重读。感觉汪老的文字,甚合我的读书口味。阅读他的散文,犹如夏季里吃到了一盘时令鲜蔬,清爽开胃,清火降温;又如细品一杯香茗,胸中有云,口齿噙香。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中前者为汪老自况,后两者为身后评价。观其文,识其人,我认为这几句评价极为贴切。
汪曾祺的散文多从小处着笔,记身边人,叙自家事,写眼中景,一草一木,一花一果,一饭一蔬,皆于平淡中渗透着最真的人生百味,体现出他独特的生活美学。常人眼中司空见惯的的日常生活琐事在他的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
他的文章似乎没有什么章法,总是如闲话家常般娓娓道来,要说有什么特点,我觉得当用“淡”与“静”二字概括。读他的文章,就像与一位平易亲切的熟人聊天。你不需要打起精神,正襟危坐。这时候你是完全放松的,轻松闲适的。你可以端了一杯茶,闲坐静室中,慢慢地喝着读;可以搬一把椅子,倚在花树下,随意地翻几页;也可以拥了一张被,懒懒地斜靠着,读着读着睡着了也没有关系。按汪曾祺的话说:“生活,是很好玩的。”没必要非得那么郑重其事。
汪曾祺的文风虽然平淡,却处处见出厚积薄发的文学功底。
你看他写山西的醋,昆明的果,故乡的野菜,北京的小萝卜。这些寻常的食物谁没有吃过几口?可是在他的笔下,就吃出了文化,吃出了诗意,吃出了厚重的的滋味。一把故乡的野菜,他能从中联想到苏东坡和秦少游的诗,想到周作人的散文,想到王西楼的《西楼乐府》、《野菜谱》,想到相关的民歌,想到民生疾苦,想到历史变迁。这样旁征博引的功夫,非博览群书、博文强识者不能有。
他回忆自己的父亲。写父亲擅长运动,摆弄各种乐器,画画刻章,做各种玩意儿,写到“父亲手很巧,而且总是活得很有兴致。”一位多才多艺,热爱生活,新旧交替时期的具有名士气质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在你正为这个“孩子头”的父亲轻松一笑时,汪曾祺却突然宕开一笔写道:“我想念我的父亲(我现在还常常梦见他),想念我的童年,虽然我现在是七十二岁,皤然一老了。”一位已愈古稀的老者,想起童年时陪自己玩耍的父亲已故去多年,胸中涌起的感慨,叠加了两代人经历的沧桑岁月,怎能不令人潸然落泪?
他写一位薛大娘,“她身高腰直,处处显得很健康。她穿的虽然是粗蓝布衣裤,但总是十分干净利索。她上市卖菜,赤脚穿草鞋,鞋、脚,都很干净。她当然是不打扮的,但是头梳得很光。脸洗得清清爽爽,双眼有光,扶着扁担一站,有一股英气,‘英气’这个词用之于一个卖菜妇女身上,似乎不怎么合适,但是除此之外你再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字眼。”这段文字仿佛一幅兼工代写的人物白描,读之使人如见其人。他这是把中国画的技巧应用到写作中来了。
他写“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他写“石缝间长出大树,树荫下覆,纤藤细草,蒙翳披纷……”;他写戈壁上“凡能发绿的植物,都罄其生命,拼命地绿。”他给武夷山的银河饭店题写对联:“四周山色临窗秀,一夜溪声入梦清。”……他的文字往往从闲处落笔,淡淡写来,随意时如闲话家常,细微处却极见功力。遣词造句看似无意,却精巧绝伦,偶见汉赋、古文、诗词笔法,却无其堆砌粉饰之弊。这等文字功力当缘其家学渊源,博览群书,又得名师指点(汪曾祺写作师从沈从文),更与其独特的个性、气质密切相关。
关于文学创作,他有许多独到的见解。现摘录部分如下:
1.“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思想。有了独特的思想,才能调动想象,才能把在别处所得到的印象概括集中起来。”
2.“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
3.“我写作,强调真实,大都有过亲身感受,我不能靠材料写作。我只能写我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或者如姜白石所处说‘世间小儿女’。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去表现他们。”
4.写作“不要‘学’任何人。”“不要学我。”
5.“小说里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以为是思想。是作家自己的思想,不是别人的思想。是作家用自己的眼睛对生活的观察(我称之为‘凝视’) 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索,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的感悟。思索是非常重要的。”“作家和常人的不同,无非是对生活想得更多一点,看得更深一点。”
汪曾祺的写作思想对我们平常的写作是很有指导意义的,比如写作要“有思想”、要真实、要符合自己的个性、要多思索等,这都是写好文章的精要。
汪曾祺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他曾一度被打成右派,接受批斗,下放劳动。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对这些不公正的待遇,尤其是对“文化大革命”,他有不满,偶然见诸文字。但也大多以温和含蓄的方式表达,就像“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坐下来,想一点儿事,读一点儿书,写一点儿文章。”在《人生如逆旅》整本书中,只有两处句子稍显得激动。“这他妈的‘文化大革命’!这叫什么事儿?”“为什么要整他,要打断他的踝骨?为什么?”却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所遭受的不公而不平。但这种不平的情绪只有一些零星的表达。更多的时候,他都保持着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他说:“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人活着,总得做一点事。”一个人“得有点业余爱好。”而他的业余爱好只有“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旷达乐观的态度,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能碰到一本合口味的书,不容易,读了还想再读。但书是从图书馆借的,即使再喜欢也终究要还回去。过后要买一本回来收藏,随时翻翻。“好书不厌百回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