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于价值这件事就只是停留在概念的认识上。我们说一个人的价值在于给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产品的价值在于解决用户问题的能力。但无论是人的价值还是产品的价值,最终要衡量出效用,通常就要通过对方付出的价格来识别。
价值的衡量=价格。
自从创业后,才意识到产品价值这事自嗨不出来,自己认为牛x,这不是价值,这顶多是自我安慰。一个产品价值的体现必须通过用户的付出的价格来诠释才会变得有效。
这因此悟出来一句话:自己认为厉害不重要,让用户认为厉害并愿意付出更强价格来交换才重要。
因此,让用户认为厉害这件事就显得特别重要。这也就是精益创业里面提倡的迭代的意义,有用的价值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初期的种子用户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反馈迭代出来的。
那么价值有了,是不是就值钱了呢?
这一定不是,价值如果让用户“感觉”不到,容然不会让用户产生付出价格的欲望。
注意,有价值但感觉不到这通常就难以产生价格。
价值 =/= 价值感。
价值感不同于价值,但又源于价值。价值感是什么?我试图去找到解释,但查了半天并没有找到。我理解的价值感是:
价值感:就是让用户“本能”就认为对自己非常有用的感觉。
这看似简单,却又很难做到。“价值感”有两点是核心:
1、价值:价值识别不动脑。
2、感知:身体器官可识别。
先说价值识别不动脑:如刚才所言的本能,本能就是不动脑,就是我们历史生存习惯就认同的道理,即不需要思考就能知道的事实,只有这样表达价值,才会让用户快速识别,然而回望周边的创业产品甚至很多大公司的营销产品,大部分就死在让用户不动脑感知到价值这件事情,甚至很多产品动脑子也难以识别到价值,这样的营销成本太高。
再说身体器官可识别:有句话说叫眼见为实,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只不过这里的“眼见”是个合称,即人可以感知到的意思,我们人通过什么方式获取外在的信息?就是通过我们的五大器官:
眼耳鼻舌身。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通常,我们说一件产品好不好,最常用的就是视觉+触觉。我把他总结为:
看起来值钱,摸起来贴心。一个是普世性价比,一个是场景性价比。
因此,要让一件产品具备价值感,就应该做到让用户很容易用自己的器官touch到价值,不动脑的理解到价值。
这里有一个最经典的案例就是乔帮主的mp3案例,很好的诠释了价值“感”:
在乔布斯推出mp3前,很多公司都在讲自己的产品小体积,大容量的营销故事,但这其实对于消费者是有价值识别成本的,或者说小体积,大容量,我不动脑识别不出来价值,你小或者大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能解决我什么问题呢?还有就是大容量我是无法用感官感知到价值的,因此这就需要动脑思考并把小体积和大容量翻译到自己的需求上进行转换,这就是所谓的理解成本。
而乔布斯却用很简洁的价值“感”诠释了ipod:
把一千首歌装进口袋里。无论是1000首,还是口袋,都是本能常用的认知词汇,因此价值识别不动脑。装到口袋,既视感多强啊。
最近见了很多客户,愈发感觉价值“感”这事太重要。总有很多客户告诉我他的产品如何如何好,但就是卖不好,总认为是广告没做好,这其实也许不止于此。更重要的应该是:
产品的价值“感”给疏忽了,还是那句话:
自己认为好不重要,让用户不动脑的感知到对自己好才是王道。
酒香也怕巷子深,这巷子是多维的,其中体现出酒的价值感就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