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亲朋好友相聚,总少不了喝酒,即使不喝酒,菜桌上也要摆上酒。不然,就会给人一种少了点什么的感觉。有亲朋好友过生日宴请宾客,人们称之为“摆酒席”;参加亲朋好友的婚礼,人们称之为“喝喜酒”。从这些习以为常的称呼中,不难看出人们对酒的青睐,这也说明酒是十分亲民的,酒在人们生活中确实占有很重的分量。
相传在夏朝,仪狄制作了酒醪,这大概算是最早的酒,酒的历史不可谓不悠久。而大禹品尝了之后,认为味道非常美,酒的产生丰富了人们的情感体验。作为高级行政长官,大禹的认可,或许一定层面也加速了酒的发展、改变了酒的命运。那么,从出生来说,酒的身份算来是相当尊贵的。酒的发展,可以说是从宫廷走向民间,从显贵走向百姓。
和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实用性物质发明不同,酒的发明更多的指向精神层面,酒的产生源于精神上的需求,酒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仪狄制酒的行为,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富足,一种尝试,一种革新,一种闲情逸致,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酒可以算作是上层社会的产物,也许它最早源自于民间,但是上层社会肯定了它,成就了它。酒代表了上层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蕴含了上层社会的一种生活态度。当酒由上而下,一方面会以身份获得人们的偏爱,另一方面会以实力博得人们的好感。酒作为人们一种精神上的需要,当它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自然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许多文人饮酒而作诗写文章,反过来又在诗和文章中写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酒带给他创作灵感,在他的诗歌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酒,不仅诗句中有酒,连诗歌的题目中也有酒,比如《将进酒》《月下独酌》等。如果李白不喝酒,如果酒不入白诗,或许其人其诗就会少几分自由与洒脱,少几分文采与瑰丽,少几分清新与飘逸,少几分豪迈与仙气。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五柳先生“性嗜酒”,每次喝酒都“期在必醉”,这其实就是他自身的写照。他本人一生也写了许多以《饮酒》为题的诗歌,它们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甚至南朝梁萧统评论说:“渊明之诗,篇篇有酒。”文人自己饮酒,又以酒入诗文,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因为酒,许多历史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明。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嗜酒如命,常常坐着鹿车,带一壶酒,漫无目的前行,使人扛着锹跟着,并说“死便埋”。放荡不羁,枕曲藉糟的形象与酒有关。同为竹林七贤的嵇康,也随时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借此来逃避世事。在唐代,有人因为喝酒而获得“饮中八仙”的称呼,李白就是其中之一。
酒成就了他们的名声,塑造了他们的形象,彰显了他们的个性。走过历史的风尘,人们一想到酒,便会想到他们。酒和文人以及文人笔下的人物一样,彼此充实着对方。
因为酒,我们的文学作品更加绚丽。欧阳修洋洋洒洒,一篇《醉翁亭记》,跨越时空,成为千古经典。《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家喻户晓,武松阳刚、勇猛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我们知道,武松上景阳冈之前,当着“三碗不过岗”的招牌,痛饮了十八碗烈酒,正是借着酒力壮胆,他才变得更加英勇无畏。《红楼梦》里,焦大酒后吐真言,一语道破盛衰变迁,掀起故事波澜,推动情节发展,让小说更加引人入胜。《三国演义》里,张飞醉鞭下属,最后身死人手,留下了一段遗憾。
酒作为情感的载体,被人们广泛地需要着。开心的时候要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忧伤的时候要饮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送别的时候要饮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话神灵的时候要饮酒,一樽还酹江月。独处的时候要饮酒,起舞弄清影,对影成三人。聚会的时候要饮酒,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但凡动情处,皆需就作陪。
李白在诗中说,借酒消愁愁更愁。范仲淹在词里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似乎成了经验总结,但酒中的滋味,还需要自己去品尝。因为,喝酒喝的是自己的故事,喝的是自己的成长经验,喝的是自己的百味人生。
一坛酒,一口井,一座城池,一员龙城飞将,一支骁勇部队,人与酒,酒与泉,组合在一起,就是一段传奇故事,一座精神丰碑。酒增加了我们的历史厚度,酒繁荣了我们的诗文创作,酒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没有酒的唐诗,会失去七分韵味;没有酒的中国文学,会黯淡七分光泽;没有酒的中国历史,或丢掉许多传奇故事。
因为中华民族与酒结缘,因为华夏文人与酒结缘,因为汉字与酒结缘,酒变得更有滋味,更有分量。中国的酒,可以说已经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一种特殊的精神需求。饮酒是一种习俗,一种传统,一种文化。每一滴酒里面,都有几千年的故事在酝酿;每一滴酒里面,都有几千年的情怀在跌宕。中国的酒,有着其它酒无可取代的分量。愿君健康饮酒,喝出酒的分量,喝出中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