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穷三分冷,心穷七分寒。
这句话,现在越来越得到验证。
前几天在地铁站,看到这样一幕:
一位妈妈带着一个5~6岁的小男孩乘地铁,在过闸机之前,妈妈对小男孩说:“宝宝待会妈妈刷完卡你赶紧在妈妈前面过去,就像刚刚进站一样。”
小男孩点点头,紧紧跟着妈妈身后,按照妈妈刚才的提示成功逃票。
俩人成功出站后,妈妈摸摸小男孩的头:“走,去买你最喜欢吃的披萨!”
小男孩很开心地说:“好!”
然后母子二人有说有笑地离去。
看到这的时候,很震惊,为这位母亲感到不耻,更为孩子的未来感到担心,
——身为一位母亲,怎么能为了区区几块钱的车票教孩子逃票?
一张车票的价值可以用钱衡量,可是给孩子的教养却是无法用钱去衡量的。
得到了微小的利益,却牺牲掉了更宝贵的东西。
心穷的父母,如何能给孩子做好榜样呢?
哭穷教育,给孩子一生埋下自卑的种子
物质的匮乏可以通过勤劳的劳动改变现状,但心灵的贫瘠却用多少财富都无法填满。
《人民的名义》里的赵德汉外表是一个非常清廉的官员形象,和妻儿住在非常简陋的家里,每天骑着自行车去上班,拿着公务员的死工资,每月给自己的父母也就300块钱,更别说买什么奢侈品了。但就是这样一个表面的清官,却在家里私藏了近2亿元的现金。
他的自述仿佛道出了其中原因:农民出身,从小到大已经穷怕了,即使成年后的他已经成为了一名国家公务人员,物质条件早已不像当年,但依旧摆脱不掉浸在在骨子里的贫穷感。
这样的人更容易在物质的欲望面前迷失方向,被外在条件和环境所影响。
贫穷不可怕,贫穷思维才可怕。因为贫穷也许会拖累你一时,贫穷思维则会拖累你一世。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一些父母对孩子说:累死累活的读书没用,大学毕业生还不如农民工。
可是不念大学呢,工作就会轻松吗?比如说农民工,大夏天还在四十多度的高温下干活,干着最累最脏最遭人嫌弃的活,没有五险一金。
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学历低的人可能会混得很好,但大多数学历高的人一定不会混的太差。
有人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其实孩子的起跑线不是家庭条件,而是父母的思维。除了因为经济状况和教育资源之外,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思维和格局。
思维贫穷的父母是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无论贫富,都有一颗富足丰盈的内心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留给孩子衣食无忧的财产,不是给孩子报了多少培训班,而是一颗富足而丰盈的内心,是父母长远的眼光,宽广的格局,开阔的眼界。
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境遇,请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念: 你想要的,就去努力争取吧!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