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这个时候,朋友圈里被一篇叫做《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 或者,也不能这么说》的文章刷屏了。同学、朋友、学长学姐、老师等等,都在转发。短短时间之内,文章阅读迅速突破100000+,底下的评论也是数不胜数。
怎么了这是?一篇文章怎么让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如此地“疯狂”响应?仔细看看,是文章本身中的“985、211、一无所有”以及“复旦”在第一时间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当“985,211”与“一无所有”搭配,出现在一篇文章的标题,这种视觉和思想上的冲击并不亚于行星撞地球。
文章讲述了作者作为一名复旦大学在读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遭遇的打击和由此产生的自卑心理。整篇文章下来,都带着一种些许悲观的态度。
“我就苦笑了一下,其实不是呀,你不知道,有时候我觉得自己除了幸运上了复旦以外,真的一无所有了。”
“家境。外表。见识。人脉。情商。哪一个不重要啊。你以为考上985,211就能像你高中老师那样说的万事大吉了吗?”
“你挺好的。人人都自卑,自卑也正常。买不起房也不是你不努力的锅,是社会太操蛋了。但是我们还是要努力,要时时刻刻关心着,千千万万的没有你幸运的那些人,万一哪一天我们这一点点努力,能够改变游戏规则,能够改变这完蛋的房价呢?”
……
虽说有的话好像是用来励志的,但是似乎充满着负能量,说得着实让人觉得憋屈。其实,文章大概就是说了这么一件事——作者自从进了衡中以后就在激烈的环境下变得不自信,变得自卑,这种状态在复旦得到了延续,她最后发现,不只她,似乎大家都是如此。
就是如此简单,但却如此直接,如此干脆而毫不保留地发声,让我们这些大学生忽然觉得——“扎心了,老铁!”先抛开“复旦”这个亮瞎了眼的名词不谈,单纯是步入大学后环境里竞争程度的加强这个事实,就足够引起大家的共鸣。我们苦于竞争的激烈,却不再提及自己与高中时代相比自己的努力程度。我们羡慕身边大神们全能的表现,却只是习惯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羡慕的无法自拔,而不能将一切都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之中。急功近利的时代,学生也变得浮躁。总想着在最短的时间,付出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价值。可是优秀没有捷径,没有行动上真实地付出,最后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越来越着急,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觉得自己“一无所有”。
如果说,“一无所有”已经足够引人注意,那搭配上985-211这六个数字就更不用说了。按照社会的平均认知程度,要是你是从属于这六个数字的大学里走出来的学生,基本就意味着你能力卓越、前途光明、前程似锦……如果有人说你“一无所有”,那就一定是个笑话。
但是,是这样吗?
不是。我必须承认。作者有一些话说的还是有道理的。 “其实越往上爬越艰难,越见得多了越痛苦,越往下走,才越发现自己原来不是那么好,越在高处,每走的一步才走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进了重点高校,并不能保证你的未来。该失业的还是失业,该过得不好的还是混的不好。所以,我们会因为不如别人而自卑,怕的不就是自己拼爹拼不过人家,拼实力也拼不过人家?
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我还是不能说是赞同作者的观点的。评论区里,有这样一段话——“Xinyi
以人大为代表的北京高校和以复旦为代表的上海高校都炸了一篇 港大是不是也应该炸一篇了 看到短短时间内每条评论后面都要过千的点赞 就知道这说出来的不仅是一个大学生的心声 也就是说 并不是只有我们一个渣渣 或者换句话说 我们都不是渣渣 只是到了大学 世界变大了 评判标准也不再只有成绩这一项 而是方方面面 因此再也没有人可以在一个这样大这样精英化的平台里 再去将每个方面的第一都收入囊中 可是没关系啊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再想高中一样 让一切都再次回到“一” 先用心做好自己最想干的一件事 用心做好现在手头的事 高考最大的弊端不在于应试教育 不在于从白到黑的刷题考试束缚了自己的思想 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 自己的个性从未被那三年生活束缚过 我们打心眼里也并不觉得那三年有多苦 高考最大的弊端就在于 它企图最先用成绩这一个判断标准 去给你的人生下一个诊断书 而且你坚信这个在家长老师口中如此权威的诊断书能够精准地告诉你这辈子是好是坏 可是其实人生的路还很长 你总会要再去补回那些自己之前因为命好而侥幸逃过的挫折与磨难 所以忘掉过去 看淡一切吧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开心地过 最重要” 不得不说,这个评论真的是说到了心坎里。当高考走过,当你重新步入了一个新的环境,它自然会用新的标准考核和评判你。那就不要想再用过去那一套来衡量现在的生活。像评论里说的,先做好手头的事,其他的,该有的都会有的。
当然,不同的人对待生活有不同态度和看法。即使没有进入985-211,也有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也有属于自己的辉煌岁月。如果你觉得一无所有,那就试着去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换种思维,又怎么知道不会更好?
文章在引起广泛认同的同时,也召来了众人的反驳和批判。不久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批判作者以及其观点的文章。公众号最后一次更新,是在2016-10-31。
作者选择了停更。为了下次见面我们,无论支持的还是反对的,都变成了更好的人。
不管文章的观点正确与否,不得不说,它确实讲出了众多人的心声。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讨论和深入的思考。观点,永远都是个人的。没有两个人的观点可以真正的一致。所以,我想谢谢作者,谢谢你给了我们一次讨论的机会,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这个社会的机会。你,变得更好了吗?我们,可以见面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