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日更NO.26
昨晚孩子参加读书会小组的活动,我坐一边看书。过了一个多小时,突然没有讨论声。我抬头一看,屋子里只剩我家孩子,其他孩子都出去了。一问才知道他们在玩互动游戏。时间不早了,我们几个妈妈跟他们说玩一局就各自回家。
散场了,我家孩子开始是一脸不高兴,然后小声哭起来。
我走过去蹲下来,她边哭边说:“我不要,得再来一次!”。
我:“你有些伤心,不想散场还想玩。”
她哭着说:“我不要嘛,就不要!”
其他人停下来,看着她。妈妈们说:“要不再陪她玩一会儿吧。”
我说:“时间不早了,你们先回家吧,让她的情绪再‘飞’一会儿。”。我的想法是孩子有情绪,也有想法,时间比较晚了,不能因为她有情绪、一哭闹了所有人就要迁就她。
我蹲下来对她说:“妈妈把这里收拾一下。”
说完我收拾场地,她一边哭,一边用脚拍打地面。好久不见她情绪这样激烈,我不动声色地从旁观察。
在我没学习正面管教和心理学的时候,孩子闹情绪,我会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让她不要哭闹开心起来。而如今,我不打算为孩子的痛苦代劳,向孩子的愤怒妥协,所以不急着用各种办法消除她的情绪,让她尽快停下来,而是陪在她身边观察她。
为孩子创造快乐并不意味着要回避情绪。在我看来情绪没有对错,仅仅是一个情绪。允许孩子有情绪,即使这个情绪可能在大家看来是个负面情绪,孩子为此在大庭广众下哭闹不止。我不觉得有什么难堪,她是个孩子,孩子不高兴通常会哭闹。
让她的情绪继续‘飞’一会儿,让她自己去体会进而消化情绪,这也是教她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如果急着用方法缓解孩子的情绪,孩子并没有学会如何处理情绪,反而以为哭闹就能得到满足。
我迅速收拾好场地,走过去蹲下来,轻声地说:“你很难过。”
她说:“我想打人!”
我:“你很愤怒,对吗?”
她哭着说:“这不公平,凭什么就我一个人‘受罚’了就结束游戏,角色没互换,他们都没受罚。”
我:“你感到不公平,愤怒到想打人。愤怒的情绪可以有,打人泄愤的行为不可以,但是你可以回家去打你房间的抱枕。来,妈妈抱抱你好吗?”
她把身子往前倾倒在我怀里,靠在我肩膀上哭泣。过了几分钟,哭声停止了。她说:“我们回家吧,我还有些生气,我要回家拍我的抱枕!”
我答应了,起身拿我的书、手机,她看见了,也拿自己的书本。关灯、锁门,我告诉我要把钥匙还给人家,可以在这等我也可以跟我一起去。她要了我的手机说要听歌在原地等我。我递给她手机,跑去还钥匙。
等我回来,她把手机还给了我,我问她:“不想听了?听歌也是缓解情绪的一种方法。”
她:“我想听的歌你的手机没有,用流量有点浪费,这离家不远,可以回家再听。”
我:“谢谢你能考虑节约妈妈的手机流量。同时你懂得了延时满足。”
她:“我现在好多了。”,说完坐到车上。
回家后,我拿抱枕递给她,她一看就笑了:“我不打抱枕了,打人、打东西多low呀,听歌、看书也能让我感觉好起来。”
我:“好的,你自己安排,我处理一点事。等一会儿我们聊聊,今天不想聊也可以不聊,由你决定。”
她听歌,我出去了一下。等我回来她在翻看我放桌子上的《人格心理学》。我们聊了刚才她和同学玩的游戏,讨论“公平”、“受罚”,以及如果在游戏中她感觉不舒服,可以有哪些选择,可以怎样处理。
孩子有情绪,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让孩子学会面对和处理自己的真实情绪,我们的关注点也会是当下,是事情本身。如果我们急于插手会让孩子逃避现实,让他们以为情绪是交换的筹码、捷径。
我们不插手,不等于袖手旁观什么都不做。而是静静陪在旁边,默默观察事态的发展变化,因势而为、顺势而为。
在我看来,情绪没有对错,行为有边界。所以,我的私人逻辑里没有负面情绪一说。我不会去界定一个情绪是否是负面情绪。
另外如果我们说这是个负面情绪,孩子可能会认为是:开心、高兴等情绪是好的,伤心、难过、痛苦等情绪是不好、不对,爸爸妈妈不喜欢她哭,所以不能哭、不能伤心。如果哭,爸爸妈妈就不喜欢我了。
我认为这样做无益于培养孩子的情商。
接纳和允许孩子情绪的存在,让他们的情绪“飞”一会儿,孩子会在消化情绪的过程中认清事实、现实、去学习情绪管理。这是做父母的我们为孩子做的有益的事情。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冰清一洁:孩子的妈妈,双鱼辣妈读书会创始人之一,正面管教家长、学校双讲师,儿童社会情感发展讲师,鼓励咨询师,心理咨询师,欢迎大家关注我(微信号:twofish_zh0309),添加备注: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