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写了一篇评论微信6.1版本更新的小短文《微信6.1:纯粹IM时代将要结束》,顺手发到了简书上,没想到能被“互联网/传媒/产品思考”、“PM Skill”、“新知识”三个专题收录,确实出乎了我的意料。截止到今天下午,这片文章已经收获了726个阅读和13个喜欢,虽然与自媒体大神们相比,这个数字简直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个产品新人来说,却是第一次以发声者的身份深刻感受互联网的力量。自己随手涂鸦的一篇尚显稚嫩的短文,收获到的数字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和鼓励。
对于这篇文章的评价则是褒贬不一,既有网友喜欢,也有网友通过评论表示“微信不需要如此多拍马屁的人!”。再看看昨天我常用的几个SNS、论坛,不难发现微信测试广告的举动让不少用户情绪激动。尽管此前我就猜测此举会遭到用户的抵触,但抵触情绪的表达却超乎了我的意料。
对此我表示非常理解,并且感同身受。12月份刚刚得知微信要推出第五条广告的时候,我也是跟大家一样的反应,感觉微信是在给自己挖坑,要成为第二个微博吗?事实上,作为一个PM,我是有体验洁癖的,“用户体验至上”一直是我的准则,我也巴不得所有的产品都又快又美又易用还没有广告。那时候为了这个职业准则我还不惜牺牲家庭幸福跟从业广告的女朋友激烈讨论了一番“朋友圈第五条广告到底好不好”(辩论结果以我做一个月家务请求女票原谅而告终)。我认为,一方面受限于朋友圈的私密属性,它必然不同于微博这样的开放平台,谁愿意在相对私密的空间里看到与自己生活无关的广告呢?另一方面,手机屏幕大小有限,一条feed流推广就将占去1/3以上的视野空间,从产品设计角度怎么看都有损用户体验,典型的反面例子就是移动端微博。综合这两条,我觉得feed流推广内容并不适合朋友圈。
但百分之百完美的用户体验只是理想状态,适当的商业化则是应用提供者的合理诉求,而广告是最容易变现的方式。可能因为我渡过了一段时间的缓冲期,所以真正看到微信团队的广告测试的时候,我反而没有之前那么反对了。相反,我觉得微信测试广告的文案简直一绝,有情怀有态度有bigger,不失为一个经典文案案例。
既然第五条广告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那么我坚持认为在用户体验和商业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点是当务之急。广告似乎天生就是令人憎恶的字眼,这不能怪用户不包容,也不能怪广告提供商太无耻,而应该思考过去的广告是否忽略了用户需求。需求,PM常常挂在嘴边的字眼,如果把广告当作产品来打造,兼顾用户体验也不是不可能。假如一条广告视频情节紧扣人心堪比美国大片,或者一条广告海报设计精良不逊美术作品,让用户觉得“卧槽广告还能这么整”,把用户的审美需求满足到位,把广告变成基于需求的交互行为,那么广告或许也没那么过街老鼠。再想象一下这样的用户场景:假如我是一位幼童的家长,我的宝贝在某一次意外中受伤骨折,所幸经过治疗逐渐康复,为了告诫家长朋友我发了朋友圈,在这个时候我发现了朋友圈里推广内容发表了一条儿童意外保险的推广,正符合我的需要。这样的场景符合了现代广告对“精准”的追求。例子可能举得不够好,但类似的场景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满足用户需求的广告才是好广告,而微信掌握着用户的浏览行为、分享行为、支付行为,能够很精确地描绘出用户肖像,在命中率上甚至比基于购买历史的电商推荐还要更胜一筹。做到精准投放,满足用户需求,微信可谓任重而道远。至于具体怎么去做,怎么平衡用户体验,还得看看微信接下来的举动。
从目前看,微信团队目前对广告的态度非常谨慎,相信他们还是不会无视用户的反馈的。至于我自己,不是微信的利益相关者,也不是为了给微信拍马屁而提笔,作为一个PM,既要有自己的判断,又要做到不追捧,不鄙视,不激进,力求立场客观公正,写文章不也是一样道理吗?
我的态度很明确,我不喜欢朋友圈第五条广告的设计,但我可以包容它。
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是我学习与成长的动力。作为一个新人,在产品的路上我还有很多步要迈,感谢大家对我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