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面又称“过水面”,最早起源于唐代。传说在武则天未入宫之前,和情人吃山西面时烫伤了舌头,两人便琢磨出凉面的新吃法。
凉面各地有各地的吃法,各地有各地的口味,各地有各地的特色。我吃过的比较有名的有河南的中原凉面、四川的“红油凉面”,陕西的“狗肉凉面”,山东的“麻酱凉面”,广东的“鸡蛋凉面”,山西的“柳叶凉面”,天津的“打卤凉面”,北京的“素什锦凉面”,兰州的“清汤牛肉凉面”,湖北的“炸酱凉面”,等等。
这些凉面,面条大致相同,有些地方用的是机器面,有些地方用的是手工面,所不同的,主要是一些配料,五花八门,各具特色。
而在民勤,有一种老字号凉面,叫“汪凉面”,最为当地人推崇。每天早上,总有许多人排队等候在汪凉面饭馆门前,然后端上一碗凉面,大多坐到店外的圆铁凳上,也有的蹲在店外的墙根下,旁若无人的将面条送入口中,仿佛一天的味蕾在那一刻被点燃,激起了一身的活力,一天中最好的开始就从这里开启。
民勤的凉面,面条承继了兰州牛肉面的血脉,同武威多数凉面一样,手工拉出后,经沸水煮熟,凉于面版上,淋点熟油,成品凉面略显淡黄,一看就让人很有食欲。
民勤凉面的灵魂,主要在其配料上。它的卤,是一种略显稀稠的白色萝卜汤,就像是鸡蛋汤中勾了一层薄薄的芡,浓浓的白,在面上浇一勺卤后,一般都要加肉。肉分两种,一种是切成片的卤肉,一种是切成段的卤猪肠,都放在卤肉汤里,用勺从汤里舀出肉放在面卤上后,取面窗口的工作就算完成。
食客从窗口离开后,来到调料区。这里,在桌上摆着五种调料,有香醋、蒜末、油炝蒜苗、油泼辣子、芝麻酱,顾客根据自己口味,在这里自由选择。
吃完面条,大多数食客会端上空碗,又一次进到店里,从门口的一个保温大桶里,舀一碗萝卜汤,再调一些辣椒之类的调料,站到店外,扬起勃,热热的罗卜汤顺着舌尖流进肚里,然后舒服的摸一摸略显凸起的肚腩,这才算有了一个完整的吃面过程。
我端着碗,望着吃面的食客,让我想起兰州人吃牛肉面的场景。那一碗面,就像是乡愁勾起了家乡人无限的思绪。
和我一起下乡的小陈是一位民勤人,到了民勤县城,谈起面条,说的最多的也是这一碗凉面。在他的身上,我感觉,回到故乡,久别重逢后的那一碗凉面,一下复苏了它的味蕾,温暖了依然怀旧的那个家乡胃。离开时吃一碗面,来到时吃一碗面,一碗面仿佛浓缩了深深的乡愁,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带来的是一种民勤人身上独有的精神满足与身心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