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的端午节,今年是在家过端午节的第一年,好像是值得特殊记忆的日子。从上大学以来,就没有在家里过端午节了。四年的大学生涯,两年的背井离乡。物以稀为贵,什么东西一旦变得稀少了,或者说重复的次数变少了,都能够让人引起不一样的感情。立刻变得和其他事物不一样起来。“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但今天想说的不是这个,而是关于传统节日。在我们印象中,想到传统节日,就会想到农村。传统文化是扎根于黄土地中的,是在农村的,而不是在水泥钢筋打造的城市当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但是今年回到农村,我有意识的去观察生我养我的那一片土地,我发现我也开始不认识他了。他没有踩下去就 是一脚泥的黄土地,没有冬暖夏凉的泥瓦房,没有的甘甜清澈的水井,也没有涓涓细流的小河。取而代之的是那坚硬的水泥马路,是那贴满瓷砖的精致洋房,是那一个个冰冷的水龙头,是那铺满管道的河流。一切的一切都焕然一新,人们都过上的美好的生活,但是却丧失了人气。回头一看,小时候一起的玩伴的身影已经在我眼里慢慢消散,而一直能看到的还是那些人,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新老更替,青黄不接。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留在村里面。只有在过年这样的节日才能在村里面看到他们的身影。热闹过后,留下的只有冷清。而这次端午,我甚至没有感受到热闹,只有冷清。只是人们还记得这个节日而已。
反观城市当中,划龙舟,包粽子,利用现在高科技在城市中渲染一种端午的气氛,我知道端午的这种文化内涵没有丢失。他们也不是为了作秀,很多人看到这种场景同样也能够感同身受,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在骨子里的一种文化。
文化是扎根于土地,更是扎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中的人。我是自我感觉我有一种乡土情结,看到这样来年各种两种场景的对比,我也会感到难过,感到唏嘘。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这些年来追逐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年轻人都去往大城市追求发展,掏空了农村,很多农村都变成了空村,留下来的只有一些中老年人。城市发展起来了,生活富足了,开始追求精神富足,于是有了各种文化活动,而从恰恰是哺育这种文化活动,传统节日的农村却慢慢的和社会脱节。经济上的落后,文化上的不足。而农村却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去创造那么多的财富。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渐渐的,这个两个地方朝着相反的地方走去。遗留给农村的只有那些落后的东西。
可能这个现象很多人早就发现并且提出,但是当真正体会到这种现象的时候,还是不免感到难过。所以很多时候我都会想,是不是应该换种方式去思考,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修身,从自身做起。我很喜欢《教父》中老教父说的那句:不常与家人呆在一起的男人,永远成为不了真的男人。放在个人身上是这样,放在社会,从农村到城市,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