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nice to meet you all!
我是一名医科研究生,在医学教育模式改制的浪潮下,我从2015年9月开始了5+3模式中3的那一个部分(将近3年在临床学习=24个月全科学习+9个月专科学习)
而走到了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了22个月
在这22个月当中,虽然自己目前只是个学渣,但是所经历的、所感受的毕生难忘。到底走完这33个月,我是否决定把医学这条路走下去,这一切都不应该被忘记。
1.生离死别
在医院里,最不缺的就是生离死别。在产科会有迎接新生命到来的喜悦,在成人内科会有离别的悲伤。
人的死亡,对于曾经的我来说,真的只是一个词。从未见过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在自己的面前逝去,是无法体会到那种恐惧。
对死亡的惧怕,是人类所共有的感受。
在第一次面对的时候,自己的感受是木木的。原来一个人的离开,是这样子的:家属会撕心裂肺的哭喊,也有坐着呆呆的自言自语。
那一个时刻,对于所有在场的人,都不是一种好受的感觉,也包括作为实习生的我。
第二次,感受更糟糕,因为是苦苦做了将近4小时的心肺复苏,我们还是抢不过死神,这次加上了挫败感,整个人都不好了。
接下来的好一段时间,梦魇、失眠反复交替,宁愿睁开眼瞪着床板过一夜,都不想作噩梦。
那时候自己并知道那是什么。现在可以指出来了:
对生命的无常的无力感
特别是在自己努力过后患者还是离去的情况时,这种无力感特别特别的深。
之后再面对离别,我会学着把情绪藏起来,藏在表情之下,做完该做的事,便尽快抽离。
这样子,我不知道对不对,好不好,起码心里没有那么难受。
2.健康与疾病
在医院里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医生,我的病什么时候才能好?”。
在目前我所学到的知识里,慢性病通常都得陪着你走一辈子了,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等。若是在最早期的时候,有尽早的人为介入,是有机会可以动态观察,不一定需要服用药物的。但是若错失了那样子的机会,那就请好好接受它,了解它,学会跟它相处。
而且,健康这东西,你想不要它很容易,放纵生活、熬夜、吸烟等等各种做法都有。但是当你失去了健康,想要完完全全恢复到以前一样,对不起,真的做不到。
量变导致质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往往只是看到那质变的瞬间,忘记了量变到质变也是需要积攒时间的。
最开始的时候,身体开始感觉不舒服,这就是在提示你:警报警报,你现在这种生活状态不好,需要调整。
这个时候,做了一大堆检查,可能都并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可以说是“功能性问题”。但是并不要以为,这就没事了。若你重视了这个信号,调整了生活的方式。Life keeps going on happily。
若你忽略身体给你的信号,继续我行我素的走着同样的生活,过了好一段时间之后,终于量变导致了质变——从功能性问题变成了器质性的问题了。
再来找医生,医生真心帮助你,但是这个病并不是一下子突然发生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来的,所以治疗回去,也是需要至少同样多的时间。
这就像把一颗百年老树给砍了之后,重新再要一颗同样的百年老树,是需要时间的。
我们都喜欢速成,速成学习,速度再次获得健康。
但是生活教会我们有时候有些事情,最好不要失去,失去的也要学会马上止损不要再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
3.莫问前程,但行好事
这篇文章,有些沉重,望大家见谅。
加入007行动,就是为了让自己走出这一堆的压力中,不再埋怨、自怜,改用行动打开自己的眼界。
今天早些的时候,卫计委又出了公告说要落实专科培训(这就意味这我不得不在这贼船上,再耗上个X年,才能正正式式的当个医生,现在已经在这船上的第7年末了)。只能自嘲说:我热爱学习,别再问我啥时候毕业了。
每每遇到这些时候,我都会埋怨几句,身边的人也是如此。所以特别希望能跟007大家庭里的大家学习,了解这医学象牙塔以外多姿多彩的世界,这定会让我勇敢的坚持:我永远都有选择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