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硬要把不同国家的人对于恋爱与婚姻的态度作为一个文化差异的课题来研究,大概能得出这样的结果:美国人所认同的恋爱是以寻找生命中的另一半为前提的,“相爱”才是人们结婚的最好理由。而在日本,人们对家庭义务与外边的“人情世故”是分的一清二楚的,两边截然不同而且都是被公开承认的。本人也不知道究竟是经历了怎样的调查取证才使一个叫鲁斯的美国人能研究出这样一个结论,看似有趣却不带半分戏谑成分在。
历史上很多文人骚客都喜欢研究日本的文化,并且会尽力在研究这种文化时不因战争历史带来的片面印象而有失偏颇,最后得出普遍的结论是日本的文化是个矛盾体之类。不得不说,一个外国人能把日本本国的文化用一本书讲细并讲的很有调理,很耐看,的确很牛掰;反过来,一个民族的文化能被人梳理得如此通透顺畅,与它积累的精细程度与一致性也有关系,特征越统一,辨识度也就越高了。再想到本人所在的国家,以自己的学浅怎样都概括不出一段话来形容。有人用四个词形容过本国人民的传统性格: 勤劳,麻木,顺从,节俭。从这几个简短的词语似乎可以看出一斑。但历史太长,变数太多,在现在的时代里再用这四个字来形容一个国家的人显得过于苍白无力。
在国与国的文化横向比较中,有着悠久历史并一直引以为豪的本国家好像不太占优势,因为它很难用精锐的话语顺利地描述出其特性及形成原因,因此可以试试纵向比较,一定比日、美更有话题说。比如开头提到的人情世故那岔,概括中国的情形可以是,并没有明确的且、非,更多的逻辑是:或。男性在道德和舆论的压力下尽力压抑自己以保全家庭或颜面,一旦出现了“或”,则更多招来的是带有戏谑性质的非议,而戏谑的程度,会随时代发展而逐渐加强。七、八十年代的非议一定是严肃的,而在现代,娱乐八卦看多了的人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相比起人人口喊诛之的马蓉等女流之辈,人们对陈思诚等男将,宽松之心要大得多,更多的意思是调侃和戏谑了。这,也许是因为人们对新鲜事物的理解遵循一个原则: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又劲爆又值得关注的事情吧。
想到最近看的电影,前任里的男主们真是本国新时代男性想当又当不了的自由楷模啊,他们成功地领悟到了日美两国的文化精髓,相爱结婚和人情世故都是公开承认的,而且两者都能处理的很好。新一代的解放和传统的束缚一直挣扎着徘徊在这一代男性的脑海里,这体现在他们的抱怨中:上班当员工,回家当老公,什么时候才能做自己。可身在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的国家里,除了像乖孙子一样地生活着,也不能怎样了。相比起来,芳华里展现的那个年代老老实实的爱情,应该是导演想拍个充满青春肉体的时代给自己观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