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腾讯这家不起眼的小公司在深圳成立。近20年来,它一步步成为中国即时通信的霸主,进而成为整个互联网的霸主。2005年上市到现在股价创造了上涨超过400倍的奇迹。这些年,腾讯的崛起见证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见证了整个过程,腾讯的成长与进化也反过来见证了我们的青春岁月。
腾讯是这本书的主角,但是书中涉及了那整个时代中的重要公司和人物。在宏大的背景下,以时间轴为主线,不断相互穿插关联,复盘起全方位立体的影像。群雄并起,策马逐鹿。一场场商战的摇旗呐喊振聋发聩。作为时代浪潮的一个小小旁观者,我们亲历了互联网的时代的变革。
无论是三大门户网站的兴衰,还是BAT的崛起,360微博京东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那个时代,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白驹过隙,时代的力量让人感受到身处洪流之中,冲浪与淹没只在一念之间。比如神奇的1998-1999,这是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史上的神秘时期,如果错过这一段,也就错过了一个时代。
1998年,美国在线收购了网景浏览器,和捆绑在Windows98上的IE厮杀的难解难分。乔布斯重归苹果后退出了极简主义的iMac电脑,苹果扭亏为盈。全美最受追捧的互联网英雄是雅虎的杨致远。不过也在这一年,他谢绝了两位斯坦福校友出售的搜索技术。同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被迫在加州郊区的车库里建立Google。
同样是1998年,4月,在中国张朝阳依照雅虎模式克隆了搜狐。12月,王志东成立新浪。在广州,出售电子邮箱转到第一桶金的丁磊把网易从一个软件销售公司转型为门户网站。鲍岳桥的联众游戏,朱骏的第九城市,陈天桥的盛大网络也相继成立。在电子商务领域,刘强东在中关村创办了京东,代销光磁产品,之后转型电商。
1999年3月马云以仅有的50万元创办了阿里巴巴。6月,四君子创办携程。11月,个体书商李国庆和妻子创办了当当。在搜索领域,方正工程师周鸿祎建立网站3721。年底,李彦宏归国创办百度,那时他已经是硅谷小有名气的搜索专家。
在中国企业史上,出现在1998-1999的这些互联网创业群体是前所未有的一代。他们年轻,受过高等教育,又置身于一个横空出世的信息产业之中,是国际资本追逐的对象。他们没有自然资源,也无须与政府进行任何的寻租,从一开始他们就把陈腐霸道的国企逐出竞争圈。
在之后与国际巨头的竞争过程中,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没有落于下风。QQ剿灭了MSN,阿里巴巴打败了eBay,百度挤走了Google,京东当当打败了Amazon,网易邮箱也一直力压Hotmail……
在腾讯的发展路上,好几次都差一点点就死了,可它都神奇地活下来了。在所有创业故事中,运气是最神秘的一部分,你无法理解。
创业初期,OICQ靠小步快跑试错迭代的方式获得用户飞速增长,服务器一次次濒临极限。创业团队四处借债,最危险的时候账上的钱都不足一万,多家企业拒绝了马化腾的出售方案。幸运的是,IDG和盈科在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前恰好投了220万美元。第二周,纳斯达克泡沫破裂,如果当中任何一个环节有所闪失,也许就没有今天的腾讯了。
在2000年的互联网危机中,腾讯也一蹶不振,因为开销太大又没有盈利模式,投资人也开始打起退堂鼓。恰恰在这个时候,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业务。包括三大门户和腾讯在内的一大批互联网企业正是靠这些移动的边缘业务得以苟延残喘。
后来因为腾讯的四处出击和QQ恐怖的导流作用,腾讯一度成为整个互联网世界的死对头,马化腾也是当时唯一同时和陈天桥、马云、丁磊、张朝阳、李彦宏同时过招的人,甚至全球互联网四大天王Google,Yahoo,eBay,MSN干的所有业务,腾讯都干了。
腾讯的扩张也难免侵犯其他同行的利益,种种对腾讯的不满,归为三宗罪:一直在模仿从来不创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看到新模式就快速模仿+导流),垄断平台拒绝开放。网上甚至出现了“狗日的腾讯”这样的批评大文,在QQ的竞争战略下,一大批互联网先驱者早早倒下。
矛盾的顶点就是2010年的3Q大战,QQ电脑管家直接威胁到360安全卫士。360先是炮轰QQ盗取用户电脑信息,站上舆论高地。随后,360发布QQ隐私保护器揭露QQ在后台扫描文件的信息。周鸿祎把自己定义为草根创业者对垄断者的反叛,一下子得到了整个互联网社会和舆论大众的支持。10月底,360发布QQ保镖,直接删除QQ安全中心,备份QQ好友关系。10月29日到11月1日,QQ保镖劫持了2000万QQ用户。11月3日,马化腾决定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然后腾讯用弹窗方式发布了《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告诉用户对卸载QQ和卸载360二选一,举国震惊。
这是腾讯成立12年来最惨烈的一次公关危机。马化腾和周鸿祎团队分别用采访、微博等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直到11月20日工信部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叫停,这场大战才告一段落。这个案件也一直上诉到最高人民法院,最后腾讯在4年后虽然获得了最终的胜诉判决,但却输了舆论和人心。
之后,整个腾讯内部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马化腾的态度也在大战的洗礼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发布了致全体员工的信,告诉大家,过去我们思考什么是对的,现在我们要更多去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2010年之后,马化腾第一次开始认可开放和分享。资本运作从收购转为参与式,只求共生,不求拥有。
2009年,微博横空出世,腾讯微博上线晚了8个月,完全不是新浪的对手。同样,在2010年12月,雷军模仿kik,发布了米聊。2011年1月,张小龙的团队发布了微信。5月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上线,7月推出“附近的人”,2012年3月,微信突破一亿,上线仅433天,成了全球增速最快的在线通信工具。4月,推出朋友圈,8月,公众平台上线。至此,微信的熟人社区和媒体公众号属性基本形成,和微博的对抗已经完全没有悬念了。14年的春节,抢红包引爆,让阿里直接懵逼。从2011年到2014年是属于微信的时代,它的光芒掩盖了互联网领域里的其他一切创新。毫不夸张地说,微信创造了另一个腾讯,从用户和收益上都证明了这一点,并且微信抢战了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入口,一直到今天的王者荣耀,腾讯都站在了这个时代的最前沿……
经历了这么多,心中难免感慨万千,有两点体会特别深:
一、追忆
与QQ有关的记忆可能是每一位80后都再熟悉不过的经历。伴随着自己的学生年代是那最熟悉的滴滴滴提醒音,敲响了我们青春中最多的经历与回忆。还记得曾经的自己装扮完QQ秀,每天为了星星月亮挂机,期待着那个头像的亮起,听着QQ音乐互踩Space(QQ空间),玩着联众游戏(QQ游戏),泡泡堂(QQ堂),开心地偷菜(QQ农场)吗?
是的,那是属于QQ的年代,也是属于青春的年代。那个在屏幕右下角跳动的小企鹅见证着我们如何从花季雨季步入象牙塔,经历快乐与辛酸,成功与挫折,光荣与梦想……在当时看来,互联网只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但是当真实的情感置于其中的时候,它就不那么虚无了。每个人对自己走过的青春都有神圣版的痴迷,当我跟吴晓波读着腾讯传的时候,回忆那些曾经深度使用并为之着迷的产品故事的时候,时光似乎一下子把自己拉回过去,每一个产品和事件中都夹杂着自己当年的影子和记忆,不知不觉中开始感慨我们是经历并参与了这样的一个时代。这让我不断问自己这到底是腾讯传呢?还是自己的青春传?曾经那个面容模糊的自己就站在时间河流的彼岸,变得格外清晰。你能想到十多年后的自己会变成现在的模样吗?
追忆,让人如临其境。
二、危机感
最后来谈谈自己在追忆和历史洪流冲击后的感触。即使像腾讯这么成功又伟大的公司也经历了九死一生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在互联网改革的浪潮面前,太多人和行业都被卷入了旋涡深处。让我恐惧的是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寻呼台接线员,下一个小服装店老板,下一个小生产商,下一个出租车司机……
我可能死死抱着自己的饭碗,但是新的力量很可能就在下一秒就掀翻我的饭桌。在过去的20年里,互联网掀起了惊涛骇浪,我们怎么可以容许自己麻木无知地矗立一旁?以史为鉴,方知兴替。留给我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现在的腾讯是否还是曾经那个熟悉的QQ?20年了,太多的起起伏伏,太多的物是人非,而不可否认的是以腾讯为代表的这一批互联网公司是我们时代我们国家的骄傲。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如果哪天腾讯遇到了更大的挑战,也许就是新的篇章,又在缓缓拉开序幕……
现在正看着手机的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