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文章讲的是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发人们的思考,看完之后也让我联想到了我身边所发生的事。
文章是这样写的,事情发生在阿联酋宜家,实验者挑了两株生长情况一样的绿植,给绿植们装上保护套,放在学校大厅里,每天接受一样的光照、一样的浇水施肥。唯一不同的是,学生对它们的态度。左边绿植被贴上标签:“这株植物被凌”。而右边则是:“这株植物被褒奖”。学生可以透过现场录音的形式,留下积极或消极的话参与实验,这些话每天在绿植“耳边”被循环播放。左边绿植每天“听着”恶狠狠的辱骂,而右边的绿植每天洋溢在幸福的天堂。循环播放30天后,被言语霸凌的植物,叶子枯黄,形态萎靡;而饱受称赞的植物,则生机勃勃、朝气十足。可见语言的威力是有多恐怖!如果植物都能被影响,那么我想人一定也会。
有一次在课堂中,让学生们分小组来讨论问题。大部分同学表现的很积极,一边说,一边在书上画。但还有一些同学,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不知道自己要干嘛。我的怒气就上来了:“来学校就是发呆的?你们这是在浪费生命,赶快加入到你们小组中去。”他们这才拿着书慢悠悠的坐到小组中去。可想而知,他们很不情愿,学习效率自然很低。下课反思后,觉得自己对他们的态度不好,只是一味地指责,没有去关注他们的状态。如果我换种方式去问他们,去关心他们,结果就会不一样。
在有些时候, 我们会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去教育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咋这么笨呢?” “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还改不了这个毛病,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来我们是想用这些语言去引起学生的重视,不让他们再犯类似的错误,殊不知这样做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破罐子破摔,认为老师都说我笨了,那我什么也学不会,就干脆不学习。这样的结果跟我们预期的结果不一样,如果我们换种方式去教育呢?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去督促他们学习会怎样呢?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孩子们都是很脆弱的,敏感的,他们也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同学们的认可。所以,不要用刺激性的语言去伤害他们,对他们要多一些赞美,多一些鼓励,可能孩子就会变成我们期待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