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鲁班石
著名学者周有光生于清朝光绪年间,一生当中经历了“晚清”、“北洋”、“国民政府”和“新中国建立”四个时期,有人戏称他是“四朝元老”。他的一生充满传奇,早年专攻经济学,曾经留学日本并在美国工作,50岁的时候半路出家,转行研究语言文字学,他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他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主导建立汉语拼音体系,被媒体称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然而,随着周有光先生在2017年1月14日的去世,对于媒体所广泛使用的“汉语拼音之父”这一名号却引起了热议,有网友质疑说:“汉语拼音法自明末便已开始,1955年时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86年后该机构易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成立时,吴玉章、胡愈之任正副主任,韦悫、丁西林、林汉达、罗常培、陆志韦、黎锦熙、王力、倪海曙、叶籁士、周有光等人为委员,独尊周老,似不恰当。”
据1975年进入文改委工作的陈效师先生说:“现行汉语拼音方案最终制定者为叶籁士、陆志韦和周有光,另两人均有兼职,专业研究者只有周有光一人,当时成果皆称集体,不及个人,致周有光的贡献被忽略。陈先生认为,称周有光为“汉语拼音之父”并无不妥。
有资料显示,早在2007年8月《文史博览》上发表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作者余玮)的一篇专访中被称誉为“汉语拼音之父“。同年10月31日,周有光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新华社在报道时再度称他为“汉语拼音之父”。
不过,据周有光的儿子周晓平说:“父亲在生前很喜欢‘汉语拼音这父’这个称呼,他还常说‘汉语拼音搞了一百年,自己只是参与方案最终制定的几个人之一,能不叫‘汉语拼音之父’。”周晓平还要要求记者把文中提到“汉语拼音之父”几个字务必去掉。
周有光先生反感别人称誉他为“汉语拼音之父”,既是他的谦虚,也是对事实的尊重,他也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大作为,他说““千千万万的人都是平凡的人,都是没有大作为的人,都是随波逐流的人,我就是其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