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看到这一篇文章《她们拿“初夜”换的不是iPhone,而是“母爱”》,文章的开头:“上海,女中学生集体援交,最小者不到14岁,最大者不过18岁;安徽,17岁小伙子为买苹果iPad而卖肾;网上,90后女生微博上留照片留电话,愿以初夜换iPhone;广州,16岁少女为买iPad,辱骂并暴打妈妈,被妈妈失手闷死..…”看完之后,特别的难过!想哭!为那些孩子,也为那些孩子的父母们!亲爱的爸爸妈妈如果在孩子三岁前,我们愿意花时间陪伴他们,愿意暂时放下自己的工作,来聆听孩子们的心声,体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多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抚摸和拥抱,就会让他们有真真实实的安全感!就会避免上面的悲剧发生!假如每一个父母知道由于自己在孩子三岁前的关爱、陪伴的缺失,会给孩子的一生导致如此严峻的后果,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会做得更好的!
婴儿饿了哭,妈妈会哺母乳,渴了哭,妈妈会用奶瓶喂温开水......母爱的累积与叠加,会让孩子突然领悟到:母爱并不等同于乳房、奶瓶或其他,母爱是无形无质的。有了这样的领悟,孩子就会放下对过渡客体的执着,放下对“有形有质的母爱载体”的执着。也可以说,一个孩子的心就被照亮了。他懂得了灵魂的真实存在。然而,假若母爱的累积效应不够,这一领悟没有发生。甚至,母爱稀少,就会导致一个结果:孩子对“有形有质的母爱载体”非常执着。
母爱获得太少的孩子,就会执着于母爱载体。既然母亲表达爱的方式是“给孩子买东西”,而不是陪伴与细腻的关爱,那么,孩子就没办法发展到灵魂层面的爱,而是会执着于这些东西。先是很小的需求:一颗糖,一串糖葫芦,一个小玩具,最后则发展成手机、笔记本电脑,乃至其他......
体悟到无形无质的爱,便会知道,爱是有灵魂的。但若体悟不到这一点,灵魂层面的爱就伦落为需求被满足的层面。满足需求,这总是要交易的:拿我所有的,换我所渴求的,这是孩子们的逻辑。
看不到灵魂的存在,我们就不知道自己的尊贵。这是教育的严重失职呀!
所有的爸爸妈妈们请牢记: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有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在3岁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没有严重的分离(超过两个星期的分离即为严重),而且与妈妈的关系有很高的质量。
其实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出现的问题,在成人后也会出现状况:比如一直不停的忙碌,不停的做事,因为停下来就心里发慌!比如:上瘾等。所以,安全感是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幸福的基础!珍惜与孩子们相处的宝贵时光!珍惜孩子生命成长中最初的那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