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孩子们学习《凡卡》一课。
上节课已经梳理了文章的脉络结构,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这节课,从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所得开始。
有的同学回忆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有的同学讲述了凡卡痛苦的学徒生活,还有同学结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谈了自己的看法。
学最后一部分的时候,有同学提到了凡卡的爷爷是不会收到他的信的,他还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凡卡只写了“乡下爷爷收”没有详细的收信人地址,邮递员是无法送信的,再说凡卡也没有贴邮票,邮递员不会帮他送信。
经这位同学一提醒,同学们连连点头称是。
“凡卡怎么会这样做呢?”我抛出一问。
“凡卡年纪小,不懂写信的常识,皮鞋店里也根本没有人会教他。”
“凡卡在皮鞋店实在是太痛苦了,他一心希望爷爷早点来接他回乡下,他根本没有多想。”
“凡卡以为只要写完信,把信投进邮筒,爷爷就会收到信的,他太想自己的爷爷了。”
同学们打开思路,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凡卡的爷爷会来接他吗?”我请同学们阅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再谈谈自己的看法。
“他爷爷根本收不到信,就无法知道他在皮鞋店的遭遇,不会来接他了。”小男生说着轻轻叹了口气。
“爷爷不会来接凡卡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到了凡卡的梦,他只是在做梦而已,不会成为现实。”女孩补充说。
“可能邮递员正好认识凡卡的爷爷呢,凡卡写了爷爷的名字啊,那就可以把信带给他爷爷了。”另一个同学说。
“哪会有这么巧的事啊!”同学们反驳道。
“那故事的结局会怎样呢?凡卡醒来以后会有怎样的遭遇呢?”我请同学们续写故事。
唰唰唰,孩子们提笔写话,教室里安静极了。
“老师,能不能写凡卡的爷爷来接他了呀?”一个男生提问。
“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写哦!”我提醒他。
“哎——”我听到一声长叹。
“老师,我写了皮鞋匠痛打凡卡时,他的爷爷正好赶来了,把他救了出去,可以的吧?”又有一个同学提问。
“爷爷跟凡卡这么亲,他们是有心灵感应的,就算没有收到信,爷爷肯定也会来救他的。”他补充说。
“嗯,嗯,这个很有可能的。”好几个同学表示赞同。
“好吧,这样写也可以,我理解你们想凡卡少受点苦、想让他早点脱离苦海的心意。”我说。
在咱们的教室里,借由《凡卡》一课的学习,善良的童心得以呈现。
呵护善良的童心,我乐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