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的媒体喜欢在每年年底的时候搞年度关键词,但是如果真正从现实中去挑选一个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创新一定每年都会排在首位。随便去问任何一名创业者或投资人,他们都会不假思索地说:“创新太重要了,创新是生命力。”可是如果当我们伸手想去抓住创新的时候,发现真的很难。各种要素、土壤都会成为创新的限制。于是创新成了一个政治口号一般的存在,只闻其声难见其行。
一、创新的目的
首先在创新前,目的一定要想清楚,一定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我们先来看下创新的定义,创新就是在正确理解了当前问题的本质、当前的解决方案和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利用现有或最新的、相对全面的科学技术知识、调动可以利用的资源(人、物、资金等),针对解决方案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或整体方案进行反复地优化和改造(加减乘除),最终以更高效、更低成本或更有价值的方式来解决该问题。这一点尤其对于产品人员或同业出身的人来说,很容易走入为了创新而创新。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这么几点:
1、创新的前提是:理解问题,理解当前的解决方案,比较全面的理解科学、技术,理解当前的约束条件,了解当前可用的资源情况;
2、创新的过程就是:局部的加减乘除,全局的统筹;
3、创新结果的评价标准是:效率,成本,价值创造。
明确创新目的才能找到适合的创新办法,核心关键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来设定目标,比如是创新概念的时候可以天马行空,然后小规模快速试错;但是进入真正创业期可能就要考虑创新是为了圈用户还是为了赚钱,如果一上来就说我什么都要,可能会比较难。毕竟创新最最重要的是一定是要以用户为本,如果创新并没有给用户带来价值,这个创新不会落地;当然没有达到企业的目标,创新也没有价值。往小一点说创新是帮助企业找到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从而生存下去,往大一点说创新是用开创性的方案解决某个领域深层的问题,并且这个方案比其他方案好上十倍,从而创造了巨大的用户价值和商业利润。
二、创新的土壤
1、如何允许失败
凡是有创新的地方就会有失败,但是如何面对创新的失败,包容失败是很多人选择的口号。但是真正在现实面前,每一份失败背后代表着时间、资源、金钱的投入的时候,再去谈包容失败,就有点难度。如果只是简单的去谈一定要包容失败,往往就会流于表面,难以触达本质。或许只有真正失败几次才会对失败有更深刻的理解吧。
对待失败首先肯定需要土壤,如果公司里出现了不愿承认错误的风气,那么领导者就应该站出来,主动分享自己的失败经验,维护组织里的互信,让员工敢于失败,不断的从失败中学习。尤其是已经造成的失败,承认一次失败又何妨,想要进行创新就要从这种心态中脱离出来,而且还要在范围内勇敢试错,通过失败来使自己快速成长。
对待失败也有一些方法,比如快速失败。就是给失败设定一个目标,在范围内快速的得出结果,然后在失败中学习经验,甚至在合理的付出范围内,再次设定目标。这样的快速失败就意味着快速学习,快速成长。
还有把失败当成企业文化中去,叫败得漂亮,相比避免失败的态度,是将失败变成成功的因子。一个项目失败之后,这个项目所涉及到的技术等内容将应用到其他项目中,参与项目的人也能够继续在其他的项目中被重用,就这样失败项目变成了其他项目成功的养料,员工也不在会对失败过分恐惧,能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失败。
包容失败的文化才能让团队在失败中成长,不断的创新。推崇不犯错误只讲正确的环境中,导致的结果就是正确的方法,不一定能得到正确的事情。对于一个系统来说,想要保持稳定,就要把外界对它的反应全部反馈进来,让系统不断的进行调节。这就是失败对于一个系统维持稳定的意义。
2、冲突和碰撞的土壤
冲突和碰撞肯定不会绝对产生创新,但是没有冲突和碰撞肯定也不会产生创新,他们之间是一个非充分必要条件。冲突和碰撞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设定两个框架。第一不至于冲突和碰撞导致系统崩塌,导致人员因为情绪问题全部离走,或者上升到人格上的攻击;其次也要给冲突和碰撞设定一个边界,在具体的事情范围内可以尽情的碰撞,甚至到冲突又何妨,在这个过程中反倒能建立起更好的信任。
要造成碰撞再放大一点,要敢于思考。如果假设微信是可以被击败或者分流的,那么这个挑战者会是什么样的?这不是疯狂而是注定,在PC时代我们同样曾认为QQ是不可战胜的,在微信之前我们会以为微博将势不可挡。树立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不断倒推,做各种假设推演。即便最终不可能的目标真的就是不可能,这甚至都是一种创新的方法。
3、执着的精神
成功的创业者都有共通之处,那就是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而且必然会有诸多的疑惑,并且对待这些疑惑绝不会等闲视之,他们会拼命去思考寻找答案。如果还是疑惑没有解答,或者是对自己的答案不满意,不确信,他会继续向外界询问:“为什么?”“答案是什么?”“原因是什么?”等等的问题。一直到问题获得满意的解答。
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持之以恒地勇于解决问题。也是创新的必要练习。所有的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获得。多想一点,细心观察,从细节微观上去提炼,思考藏在每个微决策背后的最根本的动力是什么,是什么情绪唤起了做决策的动力。是创新者应该具备的技能。而且创新也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发挥真正的威力。
4、止损线前提下的自由度
创新型的公司以OKR考核方式居多,因为创新的文化和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引发创新的内在激励机制,创新是不可持续的。创新绝对不只是产品人的事,没有激励,创新没有动力;没有自由度,创新就没有突然;另外还需要人才、决策、保障、技术,营销、管理到处都是创新的阵地。没有一定的自由度的土壤里,处处讲规章制度的公司是没有创新土壤的。
三、思考创新的一些方法
我们最常看见的的方法是发现一个痛点,解决一个问题;发现竞品的弱点,予以改良;发现流行品的优点,套用到我的领域;找到国外的流行品,本地化等等。但是如果浅层的创新,缺乏差异化、无法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很难抢占用户心智,你做一个某某版微信,并不能让用户买单。先说几个不叫创新的创新,成功概率最高:
1、本地化的创新
在互联网的早期二十年,是美国应用的中国化,叫C2C。美国有什么火了,赶紧拿来主义这边炒一个,如果能根据中国国情,做一些调整改良,便是创新了,便能落地。只要有时间差的区域,就可以采用这种创新方式。而现在在新零售品类里,只要把国内一线城市的模式,半年到一年后抄到二三线城市也能落地。
2、增量式的创新
这个其实在产品本质上是微创新,靠的是走量的不同,腾讯的微信其实也是这个类型。只是要注意别把经念歪,同时抄袭多个东西,微信+陌陌+淘宝的结果只能凑出个四不像。
3、跨界型的创新
就是看别人在某个领域通过某种模式火了,就想把这个模式套用到自己的领域里试一试,比如匿名聊天火了,那我匿名购物呢。
以上这些创新模式成功概率高的原因在于,本身是因为这些模式在其他区域或行业已经通过了验证,在那么大量的验证下,总比完全没有探索的区域风险低、成功率高呀!但是这些创新也常常被冠以不叫创新的名头,除非你面对的是个足够大的市场,靠增量创新做到很大。
但是在这个时代,任何一种伟大的创新,自互联网开始,越来越以人和科技为基础。所以从微观来看创新常常源自于产品经理们对某个生活场景、日常细节、体验痛点的瞬间洞察;放到宏观背景看,则是应用科技重大突破和当下社会宏观趋势互相交合的产物,由此释放出强大的需求势能。任何一种产品的流行,其本质一定是对应了人们某种普遍而稳定的需求,那么从流行产品的演变更迭中去寻找线索,或许是一个办法。其实任何一种厉害的创新,本质上都是洞悉和发散。洞悉就是要不断挖掘本质,找到现象背后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东西;而发散则是要我们忘记一切常识和条条框框,无所不用其极地开脑洞,从而用开创性的方案解决洞悉中发现的本质问题。洞悉是要提出正确的问题,而发散是不考虑任何已知正确结论的想答案。
4、概念的创新
比如我们经常把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如iPhone的产生,就是电脑、手机和MP3联系到一起的结果。不相关的事物如何连接呢,就要从人的特性去挖掘。现在经常叫这个词为第一性原理。挖到问题找到特性,才能把看起来不相关的东西连接起来呀。
挖到了问题和特性,该如何放开脑洞来联系呢?有一本书叫 《打开创意的脑》中讲的非常清晰,就是三个不:不合法、不道德、不可能;随机词和随机句;与最热的东西连接;假设我是其他行业的专家来连接;假设与其他产业的成功方案连接;提出一些绕弯儿的问题;极度夸张或极度抽离;矛盾的概念……
5、产品拆解创新
任何一个产品,都可以由表及里被拆解为应用场景、视觉交互、功能特性、媒体介质、逻辑模式5个层面,每一层又分别对应人们的需求、心理习惯,以及这个公司面对竞争态势的差异化玩法。那么我们对以上8个要素随意做做手术,都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产品出来。比如,如果把Facebook的双向好友关系逻辑改为单向,把每条信息限制在140个字呢那就是推特;如果把Facebook的媒体介质统一为精美的照片呢,你懂的instagram开始出现了。
6、抛开思维定势
我们每得出一个结论,或者设计一个产品,都把整个过程理一遍,去看看其中有多少“不假思索的常识”。很多常识只是某段时间内人们通用的做法,而不是权威的真理,而如果我们假设他并不成立、有更多的可能,甚至反其道而行,则往往会发现新的机会。
比如聊天传照片天经地义吧,社交网络的通行做法是让人们沉淀很多东西上去,但是如果今天有人让照片一会儿就消失,所有发布的信息也纷纷会24小时消失?——但是这就是snapchat。再比如,微信朋友圈中对于好友的信息,只能看到“共同好友”的点赞和评论,这在过去也是不可想象的,肯定应该看到所有点赞和评论呀。可见,思维惰性无处不在,人们无时不刻不在“理所当然、不假思索”的枷锁中。
四、抓住创新的尾巴
如果说实在创无可创,创新都被人创完了,还有一些抓住创新尾巴的办法。
1、流行产品的升级
任何流行产品,总有它的弊端,虽然他目前很火,如果你能抓住某个痛点特性,靠速度取胜也是个办法。但这个办法现在很难,尤其在产品体系越来越成熟的今天。
2、流行产品的配套
我们常说,一个地方发现了金子,淘金者纷纷涌入,但淘金者最终发财的没几个,给淘金者卖水的却发财了,讲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流行趋势的出现,势必带动配套的“基础设施”的繁荣,特别是那些对流行趋势有一定制约作用的难点,一经解决往往爆发。比如微信的公众号火了,微盟、微店这样的微信第三方开发工具就会火起来;APP的社交化逐步成为常态,则环信、融云之类的SDK肯定火起来。
3、流行产品的负面
一种产品的流行,势必带来效率的巨大提升,但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而问题也就意味着机会。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黑客、病毒、木马的技术也一日千里,这时候就需要360这样完全免费、一键解决的安全专家。
4、流行产品的相对面
某种产品爆发之后,人们的某一类需求被高度满足,但是渐渐的这种兴奋逐步蜕变为一种麻木、习惯和依赖,于是另一些反其道而行的、不被关注的需求开始被激发出来。当微博爆发的时候,无处不在的语言暴力带给人们空前的压力,于是人们又开始关注个人空间、隐私和安全,于是更加个人化的微信爆发了;当社交网络开始流行的时候,人们沉溺其中,社交压力越来越大,于是有秘密这样可以暂时摘掉面具、卸下伪装的应用短时间内火了。
5、流行产品的高频面
刚刚进入手机时代的很多大佬,依然是PC时代的门户思维,喜欢大而全的产品,然而手机屏幕不支持复杂的交互,于是针对其中一个高频面做到极致的应用火了。比如说电脑上有PS,但到了手机上修图最高频的需求是自拍美颜,于是美图火了。
6、流行产品的下一步
人们常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下一句可能就是饱暖思淫欲。需求会随着阶段相继爆发。一旦某一类需求被高度满足之后,建构在这一需求基础上的新需求就会爆发起来。
比如现在常说的消费升级,过去人们买东西更多是看牌子和性价比,而当追求个性且家境良好的95后网络原住民到来时,他们开始重视商品的差异化品质、个性价值、感性价值和独有的亚文化群体身份价值。
五、总结
最后补充上一句不那么喜欢的李彦宏曾经说的一句话:这个时代我们人人都把自己当成毛泽东,谈必战略,太少人关注技术的发展了。而创新的关键还是关键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进化匹配。无论商业模式的创新,产业格局的变化,及至最普通最常见的社会问题,都蕴含着巨大的机会。比如这次疫情的爆发,小火锅的爆火谁能预料。但是技术的创新却是可预知的,而且技术再到应用,就不仅仅是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人与内心的问题、人与其他技术副作用的问题,更包括直接介入到社会系统中,解决人与人的问题。
比如互联网,最初释放了中国人压抑已久的话语权利,人们觉得终于找到了一个途径去发声,去表明态度参与到宏大的公共事件中。但是也释放了谣言和僵尸号,政府的力量必须出来进行制衡;再比如滴滴的出现解决了打车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出租车司机载客生意时间不均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带来了互相的评价机制,这迅速提升了司机的服务,也改善了乘客和司机一直紧张的关系。但是一个人的安全导致整个打车行业必须重新审视。
技术的发展,同时都会顺带推进社会组织和连接的新模型,这就使人类社会最为关键的资源“钱、影响力、人脉、信息”得到了重新的分配,这种力量比任何意识形态的宣传、道德的自律、政府的强力都摧枯拉朽。
尽管今天产品经理们仿佛已经找不到多少“显而易见的痛点”了,但其实人们的生活并不自由自信轻松愉快,每天依然有那么多的郁闷不安空虚悲伤,这就说明这个世界上仍有很多隐秘的痛点等着我们去解决。比如PUA约炮文化的横行,这只是表象,解决的办法可能不是开发一个更好的工具去方便人们约,往深层看,根源是我们对两性交往失去信心和耐心,私生活极其空虚。归根结底可能只有VR才能解决人的本质问题,再加上婚姻制度的重构。
我越来越相信下一时代一定技术商人的天下!
更多文章关注公众号:馒头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