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题记: 生活在数字时代的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从物质中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回老家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到奶奶家去看望她,虽然奶奶是一个近百岁的老人,但是她依然选择一个人生活。
奶奶住的房子很简单,也就是两间用砖砌起来的房子,房子旁边是一个厨房。说是厨房,其实就一个农村的烧柴火的地锅,因为是阴凉处,白天进去也有些昏暗,但奶奶却不在意这些,她总是乐在其中。
和奶奶不同的是我婆婆,他们住在我们盖的别墅里,但是他们却不满足,本来想等着儿子结婚再装修房子,但老两口不愿意,非要在房间里装个衣柜,掉个顶啥的,老李拗不过,于是又花钱把房子楼上楼下都装修了。
住在比奶奶还要好的房子里肯定是幸福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每次回家,我都要听公公婆婆的抱怨,这个不行,那个不中等等,他们的烦恼让我很是烦恼。
知足常乐,而不知足永远都是缘愁似个长。
物质条件好的情况下,人并不一定幸福,当然幸福与否取决于你怎样看待幸福。
我挺佩服我这个婆家奶奶,至少她独立坚强的个性并不是任何人都能超越的,她不给孩子添麻烦,她不依靠任何人,这么大年纪还去地捡麦子,她用自己捡的粮食就能维持她的生活。
她生活很简谱,没有太多的欲望,也就维持一个生活状态,对她来说吃饱穿暖就行,其他的都不需要。
我们有几个能做到?
《少即是多》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我们如果能够让自己把幸福的阈值降低,而不去跟别人做过多的比较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幸福感受来得就会更快。
我奶奶就是这样,她只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她每天都让自己处于有事可做的状态,这样她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其它。
我们很多人都习惯用加法,我们不会用减法,所以我们往往会很累。这个假期我倒是一直再给自己做减法,比如最早的时候我给自己布置了很多的“作业”,但我发现这让我很是焦虑,于是我果断开启“断舍离”,我把自己的假期放在读书和健身这两件事情上。
当然读书对我来说也不是非要拿着一本书阅读,更多的时候我是在听书,我每天一定是要听一本书的,我洗衣服的时候可以听,我做饭的时候可以,我做的是融合而不是把时间割裂。
网上有很多的听课机会,但是我都没有参加,我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研读课标而不是听课,我不着急听,我遵循我的心意和大脑的需要,让一切慢慢发生。
我开始做减法。
这个假期我不再提升自己,而是换一种思路来提升儿子,我鼓励他每天做饭,让他学习蒸馒头,蒸卤面等等,我发现他在提升自己的同时,我的幸福感就多了,而他的价值感也多了。
现在给我们带来幸福感的往往是一些减法。你减少了一些事,你会觉得一下子轻松了很多。
今年我最大的改变是我开始喜欢简朴的生活,就像我婆家奶奶一样。比如我上班或出行的时候会选择骑电动车上班,不是因为开车加不起油,因为我还有辆电动汽车,而是因为我喜欢骑电动车,我喜欢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骑行上班不需要那么麻烦,我可以享受风和自由。
当然我也选择了穿简单的衣服,尤其是休闲服,这让我很是舒服,我有很多年没有穿过裙子了,我早已经告别了高跟鞋,而且瘦身成功后,我的衣服都是几十块钱的,单单这一项已经为我省了一大笔开支,而且瘦身后,衣服真的只是点缀。
而且我也开始选择一天只吃两顿饭,我晚上少吃一顿,不是我没钱吃,而是我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我已经在为我退休后的生活做计划。我致敬优秀,但是不羡慕别人的优秀,那些优秀的人,都是时间精力甚至健康付出的结果,而我特别有自知自明,我知道我的能力极限,所以我会适可而止。
静心想想,当我们退休之后,那些身份跟我们还有多大的关系?真正带给我们安全感的东西不是职位,不是津贴,不是身上的标签。别人尊重你,到底是因为你这个人,还是因为你的地位和标签,还是你手中的权利?
我们要想清楚这件事,要时刻问问自己,提醒自己,要学会为自己退休以后提前做一些打算,我们要学会从不断地追求地位的提升,改变为追求我们的自由和能力的提高,就像我不追求做“名师”,因为我没那个能力一样,但是我希望自己是“明师”,保持轻盈的生活的状态,时刻明白自己的位置。
我们对物质的追求要降低,但是我们要追求自己能力和精神层面的提高,这是很重要的。
我一直强调的是假期要多读书,你有没发现读完一本书的感觉是很开心,因为读书让你变强了,你知道东西更多了,你的精神层面在上升,所以加入读书会,多读读书,都比我们拿着手机刷视频要好许多。
所以当我们重视自己能力上升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去斤斤计较外在的物质或者别人给了我什么。当你整天计较于别人给了你什么的时候,实际上你是生活在过去的惯性当中,你是在不断地追求物质,而不是在追求自己的精神和能力的提升。
别人如何,那是他们的选择,而我如何则是我的选择,我们不用去盲目追随而是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学会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这是很重要的。
生活中有太多细节也许我们没有注意到,但是透过缝隙,我们便能窥见生活的本质,我们会发现更多的美好。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