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发来他新写的散文,让我斧正。一般意义上的所谓“斧正”,就是请您“表扬”,“赞美”之类,中国的文学批评早已升级到文学表扬了。我也终于与世界接轨,认认真真写下一段文字,说,拜读大作,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从文学精品向文学经典过渡。云云。最后,又不免诚恳地认为:散文作为一种个人风格很强的文体,别人也无法斧正的,一动则气息乱了。其实,关于如何改好散文,已经有许多的理论可以学习。
慢点。我好像想到点什么。对了。理论指导实践,这个很流行的说法,有些问题。理论并不能直接指导实践,而必须通过“问题”这个中介,因此,必须学会提出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然而用适当的理论去解决它。经验经常告诉我们,而经验,就是理论的粗糙形式,精致形式是定理、定律和公式。
感谢朋友的散文,让我想到这个有趣的命题。顺手解释一下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按流行的说法,前面两个批判形成一个拱门,而判断力批判则是拱顶石。这样并不简洁,最好的说法是,第三批判是“中介”,将第一第二批判连接起来,那就是我说的“问题”,而之所以存在“问题”,是因为能不过人类具有的审判眼睛。大意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