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年代的年轻人常常觉着自己没有方向感,因为我们的环境和我们自己都不让我们对自己负责。我们或许甚至不觉得对自己负责是多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太习惯别人暗示我们什么才是最好的选项。
实不相瞒,我正是想钻这个空子,通过这篇文章暗示我的读者们,旅行是生活中最好的选项。
旅行能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是活着的
出行对一些人来说是一种逃离——你的生活中有多少种不如意,你就有多少个逃离它的理由。你千万不要假装看不见:地面上的交通早就拥挤得不成样子了;在这「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里我们呼吸的都是乌烟瘴气;更别提我们的身心经常遭受的窒息、焦虑、苦闷……谁能睁着眼睛说,这正是他想要的生活?
但没办法,我们既搬不了家也辞不了职,该过的日子还是得过,该受的气还是得受,该承受的压力还是得承受下去——那些令我们心灵饱受煎熬的东西一样也挥不去,而能让我们从暗淡的生活中逃离的唯一途径,似乎就是出行了。
换句话说,出行的最大魅力,就在于能让我们摆脱日常生活的纠缠,而逃向陌生、新奇、神秘莫测和令人激动的远方,体验一会儿「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奇妙感觉。
看到了吧,对于我们日渐麻木的生命来说,出行,尤其是投进大自然的怀抱,是一个多么强有力的刺激。
一旦我们投进了大自然的怀抱,我们会发现所有的自然景观都是「与世无争」的。我们对自己周围充斥着的倾轧和不公总会感到痛苦和愤怒,但没有人会对体量远超过人类的高山、大海、森林、草原怨恨不平;相反,我们面对这般景象时,只会觉得心胸开阔,烦恼顿消。因为壮阔的大自然在善意地提醒我们:你可要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脆弱哦。从而,我们对命运的不公和无法理解处之泰然,如此反而坚强了。
那么,如果我们去看的不是自然景观而是另一个国度,又会怎样呢?在陌生的国度,我们撞上的全然都是陌生的面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与我们无涉,而只是我们眼中的旅游景观之一部分。不用说,这些也是能让我们感到比较彻底地放松的。
其实,在我们身处异地时,因为交通、语言、生活的相异,我们更容易把注意力好好地放在自己身上。也只有在旅行的时候,会有那么一些片刻,让我们突然意识到自己是活着的。
然而,在旅行蔚然成风的当下,很多人巴望着出门,不过是想跟上潮流的心态,根本没有好好问自己最想要的旅行是什么,因此从那样「复制」别人的旅行形态里头,他们很难得到属于自己的养分,更别说改变命运了。
并不是每一趟出行都称得上是旅行
当我们在循环往复的生活中找不到出口了,开始一段旅行自然是极好的救赎自己的方式。但是呢,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常识——并不是每一次出行都能称得上是旅行。
(1)没有中转站,怎么能叫旅行
就像「节庆综合征」一样,也会有「旅游综合征」这样一种病症出现。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已然失去了停下哪怕10分钟,来静享生活之美的习惯,那么我们在出行途中也照样难以停下脚步。
我们走得快了,体验就少了;去的景点多了,从从容容的思考和见识就少了:这样的出行无助于减轻我们生活中的焦虑,而是将日常焦虑带入了我们的旅途之中。
再加上行程的变化不定、旅途中的新摩擦、对景点的失望、身体的劳顿……桩桩件件都在滋生我们的负面情绪。
为此,旅程中怎能不安插几个中转站呢?中转站一如旅行中的心理锚点。有了心理锚点,一则可以让我们稍稍放缓脚步,再则,借此我们还可以轻易地「提取」旅行中有过的心理状态。
(2)没有老火车,怎么能叫旅行
旅行最好的交通方式是什么?在我的体验里,要是不赶时间的话,乘绿皮火车就是最优哉的方式了。当我们坐在火车车厢里,听着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那有节奏的敲击声和窗外飘逝的风景能把我们带入一种梦幻之中。
那当口,我们似乎出离了自己的身体而深入一种常态下我们不可能涉足的地带。在那儿,各种思绪和诸般记忆错杂纠缠。
记得有本书里有写,在各种交通方式中,火车也最益于思考:同轮船和飞机比较,坐在火车上,我们绝不会担心窗外的风景可能会单调乏味;其速度适中,既不会太慢而让我们失去耐性,也不会太快而让我们无法辨认窗外的景观。
要知道,我们眼前的景观同我们脑子里可能产生的想法之间存在着某种奇妙的关联;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于火车车厢这类陌生的所在。
旅行,无论怎么走都是回家的路!
我是不太喜欢在网上晒东西的,我也常会不自觉地把热衷晒东西的人和心灵上的「肤浅」挂上钩。问题是,即便独立如我,于旅途之中,也无力躲开这心灵上的魔咒!
记得我上次离开北京一路南下,甫上火车便在朋友圈图文并茂地晒出了火车票和绿皮火车,短短几分钟便引来一众好友的羡慕、祝福、戏谑,还有疑问。显然的,这些都不是我关心的,我关心的只是有没有人回应我、都有谁回应我。
到了泰山,于登山途中,我一路晒着风景、游人和路边的小玩意儿,还有蹩脚诗人的情怀。当然,也少不了各种卖萌的自拍。我一边晒着一边查看朋友的评论,如若看到心爱的人儿留下了脚印,那更是让人喜不自胜,顿时,劳累都跟着一哄而散了!
但下山的途中我遇到了些麻烦。我一个人从后山寻觅了一条小路下山。一路松林茂密,郁郁葱葱,美固然是美的,可问题是,手机的信号实在是太弱了。沿途拍到了很美的景致和可爱的小松鼠,但无法及时发布到朋友圈,着实让人焦躁。
回顾过往,我不止一次身在异地,甚至以前连智能手机都没开始用,但我仍能逍遥自在、怡然自得,为何这次却不能了呢?我发现,我在意的不是网络本身,而是跟我在意的那些好朋友之间的一种联结感。
终然千里独行,我们也不见得要和他们对话,只要看到他们的回应,了解到他们的状况,我们就知道我们虽身在他乡、赤地无人,我们孤单但不会寂寞。因为这世上还是有知你、念你、爱你的人在,彼此虽散出江湖却翘首相望着。
走过祖国的许多地方,于千里之外,我才真正开始思考,所谓的家到底是什么?对我来说,家才真正是一个让心灵安息的地方,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落脚之处。而旅行,我无论怎么走都是回家的路。
旅行,就是从跳脱寻常的生活开始!
旅行除了是踏出平常的舒适圈,更是跳脱一般寻常的思考逻辑。我们进入一个陌生的所在,深入另一种陌生的思维模式,像是角色扮演一般,我们从一个本地人,突然成了别人眼中的外乡人,在身份转换的同时,也能跳脱寻常,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
不过,眼下很多人遇到的最大的麻烦是没有时间去旅行。如若实在没时间去旅行,不如就先在日常生活里练习跳脱寻常的思维逻辑吧!这里分享两个有意思的小练习——
(1)如果你平常习惯走A路回家,不如今儿个试着拐个弯,走B路回家吧。用不同的移动方式,走着不同的路径,其实也像旅行呀。这种方式我就用在每晚的跑步上,也正是用的这种方式,我几乎用脚步丈量了我周边的环境。
(2)你也可以试着在平坦的路面上,打赤脚走路。这么做的一开始,可能会觉着有些些害羞,但真的实际去做了,就像我晚上正在练习赤脚跑步一样,会发现把自己放到另一种生活模式里,其他部分的感官经验也会因而打开。
此外,我们也可以试图用观光客的眼光来看眼前这座熟悉的城市。一如一个父亲告诉自己的女儿那样:「既然停下来了,就不妨多等几秒钟,看看眼前这座城市」。
后记: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如果我们的灵魂不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力量,那么远方的风景也同样无能为力。一如有人讲的:如果你无法充分领略自然的启示及异国他乡的美好,你旅行的目的就被简化成了仅仅是「到此一游」;你旅行的价值就从尽情享受旅行的过程,变成了只是在旅程结束后,举起相机和旅行纪念品向别人炫耀的浅薄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