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花儿的太阳)
哲学家周国平说:“人生有三次成长:
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
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
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01
前天晚上,在朋友圈发起了“深夜探讨局”
(朋友圈截图)
收到多个朋友的入局打卡。感谢,毕竟在信息扑面而来的今天,愿意真诚表达自己思考和想法的人不多。每个朋友的留言我都有认真仔细的阅读,言语之间是他过去经历和认知的反馈,没有经历过的人生,不敢妄加评论,唯表尊重与感谢。
(节选)
(还有对这个“局”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后台留言,也可以私信探讨)
透过这个局,我想要看到什么呢?
思考偏哲学问题的人有什么特征?一定是愿意学习的。
前天参加学习,分享的一位前辈,是四十多岁的一位女性,法学硕士,8年高校行政工作,5年海外国资银行工作,人生的下半场转行明亚保险经纪人,她的转场,源于思考: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的价值是什么?
从言谈中看得出,她是一个学习力很强,学习很广泛的人。而我为什么把她写出来呢?在之前,我认为有这些人生价值疑问的,应当是还未到而立之年的人,毕竟经历有限,实则不然。最近接触了很多已至不惑之年的前辈,越学习越谦卑,越敬畏,敬畏知识,敬畏生命。
保持终身成长,拓展知识的边界,才可能看到更大的世界,获得内心的宁静与丰盈。
02
大学时候,课外实践会经常跟不同的同学交流到一个问题“你认为你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有的人说自己没有什么梦想,
有人认为一定要拥有很多的财富,
有的人希望在事业上取得大的成就,
……
后来,总固执的认为那些追求平凡的人太没有梦想,没有年轻人的活力。现在想想,那时的我们,应当是对成功的定义过于局限,处于固定型思维模式当中,把顶峰当做目标,而顶峰可能只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工作激情的附属品。
推荐你读《终身成长》
前段时间,有好几个朋友都聊到一个问题:
即将三十岁,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好像还没达到理想中的状态,想做点什么改变一下,又觉得快三十岁了,无从下手,无能为力。看似有关年龄,但我认为底层逻辑不是,大概率是因为焦虑,焦虑的是不满现状又无可奈何!好像现代年轻人而立之年的困惑与迷茫不仅仅只存在于一小部分人的身上。
朋友小妍告诉我,她做过一个思想实验。时常观察身边的朋友,用自己对事物的标准去衡量和对比,好像小A在某个方面不如我,内心油然而生出优越感,以前和自己差不多的小B挣钱比我多,那么久而久之就催生出焦虑感。但实际上产生心理变化的是小妍,小A或许对你认为不如你的地方很满意呢?你羡慕或者嫉妒的小B,生活可能一地鸡毛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
一部分焦虑,可能源于比较。还有一部分,可能来自信息的匮乏。(信息的不对称),如何解决,我在之前的文章探讨过,这里不赘述。(附:文章)
如果有想法就去做,三十而已,损失看得见,获益可能无穷。
电视剧《三十而已》
03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追寻的一个“要是……就好了”的句式。
要是上了大学就可以不用被管束了,
要是长大就可以去实现梦想了,
要是把房贷还清了就不再焦虑了,
要是退休了,就可以享受生活了……
而现在的我们大学已经毕业,也长大了,但是让我们焦虑的事情却没有变得更少。为了寻求内心的平和,看了《一平方米的静心》《次第花开》《活好》《扫除道》,还没有悟到的时候,看起来是大道理,走出书本,什么也不会改变。
幸福是一种能力,仅仅到达目标,我们对于成功的喜悦是短暂的,持续的幸福,除了对自己和世界有正确的认知与定位,发掘生活当中的小确幸,是我做过最能提升幸福感的事。
推荐你读《幸福的方法》
从和先生谈恋爱开始,我就慢慢暗示自己养成一个习惯,每当身边的人帮助我做了一件他没有义务做的事,我都会主动真心的表达感谢,有一段时间会用文字记录下来,生活中容易忽略的幸福浮现出来,让我们懂得感恩,变得柔软。
写在最后
《中国青年报》有一句话:“接受平凡,是一生的课题。这并非要你放弃梦想、甘心平庸,而是认清自己和世界,掌握生活的主动权。”
焦虑的时候,做事,有的收获在三四月,有的在七八月,你认真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每个人对理想生活的定义不一样,人活着是一种感觉,感觉幸福,自在最重要。
(最好的馥甄)
ps:写的时候,特别担心写成鸡汤文,但确实是生活中遇到的事,思考的事。所谓心灵鸡汤,明白了许多道理后不做事,生活不会发生任何改变。而我们希望,在变化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
花儿的太阳
与你相遇,好幸运!
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