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17哀公问政诗解1人伦之理
题文诗:
文武王政,布在方策,人存政舉,人亡政息.
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樹,至道至正,
正之以政,政猶蒲盧,待化以成,政在得人,
取人以身,修道以仁,至人至仁,親親為大;
至義至宜,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
禮所以生,禮者政本.君子真情,情通人伦,
事親修身,悲天悯人.人伦之理,有情有谊,
達道有五: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婦有别,
昆弟有序,朋友有信.天下達德,智仁勇者:
好學近智,力行近仁,知恥近勇.至道至德,
至德至情,至情至诚,至诚至一,一情所通.
或生而知,或學而知,或困而知,至知至情;
或安而行,或名利行,或勉強行,至行至诚.
至知至行,至精至诚,修身治人,天下至治。
正文:
哀公問政於孔子.
孔子對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者,猶蒲盧也,待化以成,故為政在於得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以生也.禮者,政之本也,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達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達道,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實固,不足以成之也.」
孔子曰:「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能成天下國家者矣.」
【译文】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治国之道。
孔子回答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方略,记载在简册上有。如果有像文王武王这样的贤人在世,他们的为政之道、治国措施就能施行;如果没有,他们的德政、治国措施就不能施行了。天之道就是勤勉地化生万物,人之道就是要勤勉地处理政事,地之道就是迅速及时地种植。所以政治呀,就像土蜂取螟蛉之子化为自己的儿子一样快速,得到教化就能很快成功,(关于蒲卢:沈括以为蒲卢就是蒲苇,即芦苇。又《尔雅》云“蜾赢,蒲卢”,即今之细腰蜂,即土蜂。《诗》曰:“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蒲卢,取桑虫之子以为己子。)(政治,就像蒲卢就是蒲苇,即芦苇。水生植物,生长迅速,柔韧顺变。这里用以说明为政之道。比喻君子从政得到贤臣辅佐就会很快取得成功。)所以呀,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选取、得到人才;选取人才在于修养自身;修养道德要以仁为本。仁,就是具有爱人之心,爱亲人(父母)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爱亲人(自然)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自然会)要有等级,这就产生了礼。礼,是政治(治国)的根本,因此君子(王)不可以不修身;想要修身,不能不(很好的)侍奉父母;要侍奉(好)父母,不能不了解人(道);要了解人(道),就不能不知天(道)。天下通用的人伦大道有五条,用来实行这五条人伦大道的德行有三种,就是: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这五条是天下共通的大道。智、仁、勇三种,是实现这些人伦关系就必须要遵循的品德,是天下通用的道德。实行这些的目标都是一致的(践行这些大道和美德,都是靠一个‘诚’字贯彻始终)。这些道德,有的人天生就知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有的人经历了困苦才知道,最终都知道了,这是一样的。这些道德,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去做,有的人为了名利去做,有的人被迫勉强去做,最终也成功了,都是一样的。”
鲁哀公说:“您说得太好了,达到极点了,但我实在鄙陋呀,不足以成就这些呢。”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于有智慧,努力实行(实践)就接近于有仁心,知道耻辱就接近于有勇气。明白了这三点,就知道了如何修身;知道(懂得)如何修身,就知道如何治理人;知道如何治理人,就能完成治理国家的事情了。”
【注释】
哀公:鲁哀公,姓姬名蒋,“哀”为谥号。
布在方策:记载在木板和竹简上。方:书写用的木板。策:竹简。
蒲卢:旧注:“蒲卢,蜾赢也,谓土蜂也。取螟蛉而化之以为子,为政化百姓,亦如之者也。”一说指芦苇,性柔而生长快速。
达道:天下古今共同遵守的道理。
困:困苦,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