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发愤的草莓
本文为“我为时间做账本”系列文章的第5篇,该系列为 @发愤的草莓 继2015年9月份“让word跑快些”系列文章后推出的又一重磅作品,呕心之作。如果你喜欢,请多看几眼,或者转发给需要的朋友。
请问:记录时间开销的第一步是做什么?
很简单呀!不就是记录吗,做了什么事就记录做了什么事。
这样就够了?
《奇特的一生》告诉我们,柳比歇夫除了记录事件后,还加上了类别。
跟着前辈的脚印走,可以节约很多弯路。像柳比歇夫那样有时间段,有事件以外,加上这个事件所属的类别是不错的选择。
这里我先掐着手指算算,在时间开销记录中有个分类能带来什么好处。
一、加量更加价
所谓“加量也加价”,是指增加了分类这一项内容,增加了记录结果的价值。我把这价值归纳为以下3点:
1.看起来美
看起来美也能算理由?
以前不是,但颜值时代真不好说。嘴里都讲心灵美更重要,可是你一看到人家外表靓一点,眼睛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亮一点。或者你看一本小说如痴如醉,再上网一搜作者,跟你想象中差距太大,心里会有落差。
当然,这种靓,不是说外表要赛西施或胜潘安,起码要整体看起来有协调感。
时间开销记录也是这样,在事件之前加个类别,有内在的整体性、有条理,看起来就靓一点。
这类别是提神点,就好比写文章要有分章、分篇,并且附上大标题、小标题那样,拥有高度上的统领。
2.找起来快
有分类,不仅仅是“要你好看”。除了表象的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实用。
没有检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不是我说的,是苏格拉底说的。能检视,就得靠记录,不要靠脑子记,因为大脑在你晚上睡醒之后就清空了很多不重要的内容。
所以,要靠文字记,方便日后检视和回顾。
那么多记录的条目,要检视和回顾之前肯定需要先“找”。
如果每一条记录的事件条目都是长句子的表述,看完几十条之后,你的眼睛就累得够呛。
但是,如果记录的事件条目之前有个“分类”,要找到某一事件时,可以先从事件所属的分类找起,可以实现跳跃式的查找,就像多了个目录一样,效率大大地提高。
3.算起来易
记录时间开销之后,其结果会有更广阔的运用。比如计算分析,看看自己在各个领域的时间流向情况、平衡状态,对下一步改进提供量化依据。
如果前期没有记录分类,等到想汇总分析时,便需要一个事件一个事件先进行领域类别的判断,工作量之大不可想象。而任务一旦艰巨,做起来可能拖延。
如果在记录事件的同时,加上领域的类别,要计算各个领域的总投入时间是不是就省事多了?
总而言之,分类是为了方便管理,这是一种管理手段的投入。如此一来,你需要先对平日里做的事情有个分类。
既然对行动要进行分类了,那就别随随便便,还是花点心思琢磨琢磨。
关于分类,此前我已经写过一篇《先分类,方能掌控》的文章,各位可以先移步瞧瞧。
二、分类怎么做
时间开销记录,记录的是个人事件,是行动,属于行动管理的范畴。对于行动,要怎么进行分类呢?
1.自下而上,归纳类别
行动的分类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由多到少进行归纳形成类别。也就是说在众多行动中找到相同属性的,把相同属性视为一类,给这一类命个名。
如果在分类上没有头绪,可以暂时不分,而是先记录1-2星期没有类别的事件时间开销,其中涵盖你日常会涉及的许多事情,对这些事情进行分类可能就会直观许多。
这时也可能会漏掉一些没经历过的事情类别。没关系,后面可以再补上。
行动管理体系也是如此,不可能一蹴而就,总是需要微微调整些许内容。如果你平时喜欢整理电脑中的文件夹,你也会发现共通的道理。
刚开始的文件夹类别可能比较粗略,慢慢的,等到文件夹中某个专题的内容比较多时,再在文件夹中将这个专题单独列成一个新的文件夹,于是文件夹类别就越来越细化与精确。
2.大类之外,还有小类
在分类,建议可以先分出大类别,看需要,再在每个大类别下形成小类别。
大类别可以按照MECE原则,以“完全穷尽,互不包含”的方法进行设置。我的大类别为“身体、家庭、素质、兴趣、工作、社交、生活”,囊括了我每天事件的所有类别。仅作参考,不是标准。
对于每个大类别下的小分类,我认为可以灵活处理,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大类别下,小类别的分类依据可以不同。
而分类依据是什么呢?跟这个分类的目的有关系,也就是说,分出这些小类别是想解决什么问题,能方便解决某个问题是最棒的。
比方说,在“家庭”这个大类别下,我比较想了解自己平时陪父母、爱人、孩子的时间分别是多少,觉知自己花时间的平衡状况,那么大类别下的小类别可以是“父母”、“夫妻"、“孩子”这样。
而素质这个大分类下,我比较希望了解自己的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时间分别是多少,看看一段时间内坚持多少时间的输入知识后能获得多少时间的知识输出,进而对输入速度进行调整,那么小类别可以是“输入”、“输出”。
3.没有对错,只有适合
有的小伙伴总想看看别人的分类才肯动手做自己的,生怕做得不够完美,非要一个没有任何遗憾的分类不可。于是在分类上耗费大量的精力,以致于最后对时间开销记录这件事没了力气。
分类没有对错,只有适合。因为不同人记录时间开销的目的不一样,关注点不一样,设置的类别自然不尽相同。
在类别确定之后,通常会有不少人疑惑:假设我的类别中有:“家庭-理财”,又有“素质-学习”,那么“学习理财知识这件事”,到底是要放在前面一类呢,还是后面一类呢?
你是不是也觉得有模棱两可的感觉。分类没有对错,这里怎么又出现了问题呢?
其实没什么特别。MECE原则中所谓的“完全穷尽”,实质是指有边界的穷尽。只要你给分类进行一个边界的划定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在做出分类之后,最好能对每个小分类涉及哪方面的事情进行简单的描述,明确类别的边界。
比如说,对家庭类别下的“理财”小分类进行明确:与理财有关的行动但不包含学习理财知识。那么“学习理财知识”的事件就是不会属于这个类别了。
三、有啥要注意
这里要注意一点,区分行动管理与目标管理两个体系的类别,特别是小类别的差异。
这个问题很重要,但容易被忽略。
在个人管理的分类上,虽然说大类别可以共用,但在目标管理、行动管理这两方面,其小分类就不一定都相同。
目标上的分类,是从你理想的状态中提炼出来的类别,想要在哪些方面获得成长和成果,是自上而下的分类。
而按照前面所说,行动管理体系的小分类,是从你本阶段在做的事件当中提炼出来的类别,是自下而上的分类。
所以,不要照搬到目标分类体系,可以有一些会类别相同,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全部相同,另外行动管理体系中的类别会多一点。
比如:行动管理体系的类别中有一项日常生活的大类别,记录日常必要的时间流向,类似穿戴、睡觉、交通,在目标分类体系中就不一定会有这些分类,因为你没必要说给“交通”这个小分类做个目标吧。
想记录时间开销,不妨先给行动做做分类。分类这件事,也是个人管理领域基础中的基础,做好了,利在千秋。
来,赶紧试试!如果你做好了大类别和小类别的设置, 特别兴奋,可以贴出来和大家分享这份喜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