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位同事聊天,同事聊起他现在已经三十大几有妻有子,可只要他不按父亲的意志说话或行事,父亲就如当年他孩童时一样训斥他责备他,致使他心情很郁闷,工作中也经常控制不住情绪发脾气。
中国的父母可能永远都不会放开抓住孩子的手,不是不想是不敢不能。中国的父母总是过于夸大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加上中国人集体对界限感的无意识,因此干涉变成了引导,控制变成了“为你好”。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只因生了人家就可以大包大揽替人家来活?如果父母活过很好有成功人生经验可供孩子借鉴,倒也有对孩子指手划脚的资本。但事实往往是,父母因为自己庸常而不允许孩子继续平凡,于是倾尽所有为孩子铺一条出人头地的成功之路。若孩子偏离,父母慌恐,孩子忤逆。如今中国陷入了育儿焦虑的时代。孩子不听话,成绩不好,没有特长似乎都成为让父母寝室难安的大事。我们有没有真正的静下来想,这些要求是孩子想达成的目标,还是父母为了自己的面子自尊而强加给孩子的目标?是否我们内心都有这样的遗憾一一没有上名牌大学,没有找一个人人艳羡的好工作,没有实现当作家的梦想......而这些遗憾都去了哪里呢?回头看看孩子,或许他正不堪重负的帮着你实现着你的理想未来。父母太缺少做自我的经验,于是也不会让孩子好好的做自己。(不能以偏概全哈,承认也有充分看见并尊重孩子的父母)
非常非常喜欢孙瑞雪的一句话:教育的核心不在于给孩子灌输知识,而在于帮助支持孩子创造自我。
爱和自由是这位教育学家的书名,是著名心理学者李雪的博客名。我认为这四个字也是教育的内核。而如今我们的父母经常以爱之名,控制凌驾孩子,严苛指责孩子,侵犯孩子成为TA自己的空间和自由,最终孩子成为父母理想自我的工具,最终孩子放弃自我的成长甚至放弃自己,最终孩子在反叛挣扎中酿造以血液相联的天底下最亲密关系的悲剧。
对一个人来说,这辈子最要命的事就是做TA自己。第一次在曾奇峰的微课中听到这句话时,就植进内心拔不出来。
引导支持孩子看见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发展创造自己,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向外探索向上生长的能力,这是生命最初最原始的动力,具备这种能力的孩子,你想让他停都停不下来,她的未来会有无限的可能。
孩子原本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她自己的思想个性,理想追求。每个孩子都有像父母的某一部分,只是,不可否认它终究是不同于任何人的独立个体。让他做自己,才能发挥他最大的潜力,也才能让孩子常怀感恩心,感激父母没有拿走原本属于它的宝贵特质。
爱他,如他所是。
爱孩子,就给孩子成为他自己的充分自由。
最后,分享一段我读到的亲子祈祷文《这,就够了》与各位父母共勉
不想 不想,再迷恋成为一个问题解决的专家。只想,当一个,生命的陪伴者。不想,再沉迷于扮演一个拯救生命的英雄。只想,与你,平起平坐,望着你,听你说故事。不想,要再去改变别人的生命。只想,走入生命的更深层,深深地聆听。
但愿但愿,我够柔软,像一个大大的厚厚的软垫,让你的悲与痛,可以,放心安安稳稳的落下。但愿,我够柔软,可以柔软地弯下腰来,俯拾你的伤痛。但愿我够柔软,柔软地,趴在你生命的地板上聆听你的呼吸声、你的心跳。
于是,于是,当你挫折时,我不会立刻要你振奋;我会,陪你一起,去感受你的挫折,因为挫折是生命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部分。于是,当你含着悲伤的泪水,抚着胸口说痛时,我会默默地凝视着你的痛,去感受你的痛;如果可以,我会,轻轻拍着你的背,抚慰那个痛......于是,当你发现自己过去的闪亮时刻,笑开了脸,我会跟着你笑,兴奋地问:”你是怎么办到的?”于是,当你找到自己的力量,感到跃跃欲试时,我会跟着你振奋开怀,与你一起享受内在力量的渗透与饱满。
”要聆听,先静默......”静默,让我回到自己的中心,仿佛稳稳地站在一个厚实的地板上。静默,让我可以感觉到我与你的“存在”,仿佛双手彼此扎扎实实地握着。静默,让我不急着反应;静默,我可以好好的听你说话:静默,让我得以进入生命的“底层”;于是,我与你有了“真实的接触”。
祈祷我祈祷,当面对你的无助、挫折、愤怒伤痛时,我祈祷上天协助我与你的灵魂深深联系,我祈祷,当我也束手无策时......我祈祷,因为我知道我的有限......即使离开我的身边,我也不会为你担心,我会为你祈祷......
深深的聆听在我这里,我想做的,只是深深的聆听,聆听生命的美丽与哀愁......然后,在里面找到感动找到宝藏。当我面对你时,是在一种放松、安静、准备好的状态下,温柔又精确地”接收”你发出的信息。像一个柔软的羊毛毯子,可以安稳地包裹着你的伤痛,并带着虔诚的”祝福、尊敬”与你同”在“
这,就够了。